长兴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位于浙江省北部,与苏、皖两省接壤。东临太湖,西倚天目,南望杭州,北接苏州。全县面积1430平方公里,辖10镇6乡,现有人口62万。长兴山青水秀,气候温润,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丝绸之府”美称。在和平狮子山、雉城台基山等古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斧、石犁、石矛等生产工具,证明至少在六千年以前,长兴以有人类从事农业和渔猎活动。
宋至明:
长兴的工商业、农业萌芽较早。早在东汉(25—220),长兴即有陶窑业;这一时期,县内的砖窑业、采石业也已出现;明代中后期已有挖煤、炼灰、制砖、印刷业的文字记载,皆属于手工操作;另据宋嘉泰《吴兴志》记载:长兴每年向朝廷贡赋黄糙米、粳稻、绢丝、绵外,还上贡紫笋茶、金沙泉。我县依山傍湖,地形复杂,交通方便,扼三省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初,长兴曾是宋金交战的地方。著名抗金将领岳飞在缠岭(访贤东北6公里)大战金兀术。小浦镇西北5公里的岳飞场(山名)曾是岳飞的练兵场,访贤西5公里的将军山是岳飞安营扎寨处。元末朱元璋派大将耿炳文,在长兴守城10年,以寡敌众,击败了张士诚,奠定了明朝东南基业。明朝中叶,著名文人归有光、吴承恩分别担任长兴县令、县丞,留下了正坛、文坛一段佳话。
清:
清咸丰末至同治初年(1860—1864),清军镇压太平军,在长兴交战多年,致使人口锐减,土地荒芜,造成田无主、屋无人的局面。光绪初,地方官以荒田荒地招垦,大量客籍人移居长兴,开荒种植,逐渐恢复生机;商贾随之振兴,市场日趋兴旺。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1月17日,革命军光复长兴。随即,废府,长兴直属于省。市集以雉城、泗安、虹星桥、夹浦四地最盛。
抗战爆发后,长兴成为抗日根据地,长兴人民为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整个战争期间,全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