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蒸年糕在我的家乡已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了.民间把蒸年糕称为蒸饽饽,在家乡不论贫穷富裕,人们都会根据家中的的人口制作一定数量的年糕.
每年一到腊月中旬,人们就开始准备蒸年糕了.其实,早在深秋的时候,就要把蒸年糕用的松林柴劈好晾干,还要选用上等的糯米和籼米按比例搭配,再把搭配好的米搅拌均匀放进缺缸里浸泡,还要经常观察缸中的原料.根据天气状况来确定浸泡的时间.浸泡好的米需清洗干净再进行水磨,磨面可是个苦差事,一般的女人是无洗操作那等重的石磨的,就是男人也要轮流上阵,所以家乡有句古语“樱桃好吃树难栽,饽饽好吃磨难来”.虽然现在有了电动磨面机,可以省去不少人力,但是家乡人还是用传统的方法.因为机器不但浪费电,而且用它磨出来的面做的年糕口感粗糙,还有种生硬感,人工磨的就大不一样了,不仅细腻,而且口味极佳……
蒸年糕用的蒸笼罩是用稻草做的,但也有用大毛竹劈佑薄片编制的,有两格蒸笼和多格蒸笼,蒸笼不是一般人都能做的,须是有经验的长者做出来的蒸笼才能确保高温不变形,不走气,蒸出来的年糕才够火候.
如今,在春节期间,年糕一般都要上餐桌的.家乡人都要品尝这带稻草香味的年糕,不仅是对年糕味道的喜爱,还图个吉利,大家渴望着新一年那引起精的美的图案、吉祥的文字,能够带动来好运气……
【篇二:我爱家乡的年糕】
在我的家乡——桐乡,年糕是过年时人们不可缺少的食品.过年前夕,家家户户都打好年糕,在除夕之夜边吃年糕边守岁,别提有多惬意了.年糕本来就有“年年高”的意思,有的人家还在年糕上撒点儿花生、红枣,就更有长寿、兴旺的吉祥寓意啦.
去年过年时,我目睹了打年糕的热闹场面.村里的几户人家聚在一起,打年糕这活儿分工还真细致:有烧火的、蒸粉的、打糕的、切糕的、点红的.每户人家已经磨好一袋糯米粉,白白的、细细的.
打糕前半小时,在磨好的糯米粉中均匀地撒上一些水,让糯米粉吸收一些水分,听外婆说,这样打出来的年糕更糯些.接着就要蒸粉了,只见大柴灶上的大铁锅里竖着一个巨大的木桶,一位老爷爷正用双手一层一层地往大木桶里撒米粉.大柴灶里火烧得旺旺的,一缕缕热气直往上冒.过了十几分钟,大木桶里的糯米粉就蒸熟了.
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打年糕开始了.只听见“哎哟”一声,蒸熟的一大桶粘在一起的米粉倒入了石臼中,这时,外公出场了.他手里拿着一个大木锤,在糯米粉上倒了少许水,然后,拿大木锤使劲地敲啊敲.敲了一会儿,又停下朱,用手去揉几下,就像是给年糕做桑拿.打了一会,外公还叫来一位助手,帮他为石臼中的年糕翻身.外公打一锤,助手把年糕翻个身.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年糕的雏形就初步完工了!
“好喽!”助手抱起打好的年糕团,扔在早已准备好的门板上,这时,一群妇女、小孩七手八脚地拉动着年糕团,把它拉得长长的.我这个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也加入了队伍,别提多带劲了!更值得一提的是,把长长的年糕切成一片一片的小年糕的不是“刀”,而是一根细线,这样一点也不粘手.你看,朴实的农民多聪明!
有几个手巧的奶奶,把年糕做成鱼形、花生形、元宝形,还在年糕上点上红色的小圆点,预示着“年年有鱼”、“年年高”.至此,打年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