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挥泪斩马谡(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羽扇纶巾)(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篇四:诸葛亮的故事】
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每次出场时都手持羽扇?是习惯还是另有其因。
这个原因还要从诸葛亮拜访黄承彦说起。诸葛先生拜访黄老大时,双方话语甚为投机。两人就天下形式谈到兴处时,手舞足蹈,指点江山;谈到不如意时,微露不快,满面忧色。天下大事谈毕,诸葛先生又于含蓄中对黄老大表达了对其女儿阿丑的爱慕之情。黄老大笑而不语,只是在临走的时候让女儿送诸葛。
阿丑陪诸葛亮行至屋外,从怀中掏出一物赠予诸葛先生。诸葛亮接过定眼一看,原来是一把色彩各异的羽毛做成的扇子。或许答案在这里就可以找出了。可是…阿丑问:“诸葛先生,你知道家父送你这把扇子是什么用意?”诸葛亮马上回答,此物礼轻意重。阿丑说,这就算是其中一个答案吧,诸葛先生可知他还有其他的用意?诸葛仔细想下,无从答起,便说愿闻其详。阿丑轻声说道:“诸葛先生,你刚才跟家父在畅谈天下大事之时,提到刘备先生请你出山,顿时眉飞色舞;讲到你胸怀大志,立刻气宇轩昂。但是诸葛先生,家父发现你每次一讲到曹操就眉头深锁,一讲到孙权就忧心忡忡。大丈夫做事情,无论得失,总要沉得住气才行。像你这样总将个人悲欢得失挂在脸上,将个人内心所想表现在外人面前,又何谈‘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他送你的这把扇子是用来给你遮面的,希望你能将心中所想适当内敛,得能勿轻喜,失亦勿过悲。”
后记,生活犹如海洋,既有风平浪静时,也不免会有波涛汹涌。得失成败是其中再自然不过的经历,或许我们无发完全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不妨自己也给自己装一把羽扇,驱走得意时的骄傲自大,弥补失意时的妄自菲薄,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是在自我调节,更是一种自我
!
【篇五:诸葛亮】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zwdq/xieren/201407/209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