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哥哥是一个好哥哥,他什么都让着我,可唯一不能让给我的那就是电视机。因为只要那里传来:“今天某某时间某某频道有一场足球赛。”的话,他就一个劲地跑回家,一直守着那个电视机,知道足球赛开始了,他才坐在沙发上大声喊起来:“加油!加油!进球啊!”
有一次,哥哥最喜欢的足球队输了,他气得火冒三丈,三天三夜不吃饭,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后来,直到下一场足球赛开始,他才肯带着两个黑眼圈、脸色苍白地走到电视机前大声叫道:“加油!加油!”似乎一下子精神全部恢复了。
还有一次,爸爸妈妈都出差了,只留下我和哥哥两个人在家。我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了,可哥哥还在兴致勃勃地看着足球赛。我走到哥哥跟前,对哥哥说:“哥哥,我饿了,你去炒饭吧!”哥哥心不在焉地说:“还是你做吧!”“可我不会呀!”“没事,你听我的指挥。”“哦!”我走到厨房,等待哥哥的指挥。突然,我听见哥哥喊道:“加油!进球!加油!进球!……”我以为球就是鸡蛋,于是就一边倒油,一边放鸡蛋。就这样,我整整用了半桶油和30个鸡蛋。就这样我们又只好改吃方便面了。
看,这就是我的哥哥,是不是是一个足球迷呢?
【写作指导:写作应要有自己的个性】
某所小学就读四年级的一亲戚的孩子,拿着作文题《平凡的感动》让我指导。我告诉他,生活就是作文,只要把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他认为令人感动又平凡的事写下来,尽管在别人眼里是不起眼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就是好文章了。他问我是否可以以母爱为题材,我欣然赞同。
翌日,孩子忧心地打电话给我,说他的作文没有得“优”,而且要重写。问其原因,他说老师叫他别写“母爱”,要写清洁工,只要写了清洁工基本上就能得“优”。听着他掷地有声的话语,我一时语塞。
纵观当前的作文教学,老师们总喜欢把一些莫名其妙的“写作原则”、条条框框和自以为科学实际上臆想的“训练系列”,以及陈腐而又花哨的“写作技巧”灌输给学生,然后去束缚他们的手脚、嘴巴和大脑,从而使学生的作文失落了个性。于是,学生写的文章千篇一律,他们对本应抒发情感的作文也散失了兴趣。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因此高耗低效。
殊不知,作文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因而,作文教学的第一原则便是:想什么就能说什么,说什么就能写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成年人有生命的感受和视角,孩子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也有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是不同于我们成人的体验,那是孩子的生活,孩子的理解和感受,他们有权力表达。如果我们不允许学生以自我表达的方式,而要求他们去写一些人云亦云,按照老师的喜好和要求说话,久而久之,他们便丢失了自己的个性,甚至丢了自己活泼的心情和感觉,成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远远背离了教育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