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带着一阵酷热来到校园。
我漫步在教学楼那条邻近的道路上,回想春天,当阳光照射到这条小路时。光线透过密密的竹林和优美的柳枝斑斑点点地照射到地面。柳树下有几条石凳,可以供我们在上面看书,休息。当我坐在石凳上,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柳树姑娘便弯下腰,垂下她的发丝,也想看看“诸葛亮草船借箭”。柳絮纷飞的时间,漫天的柳絮随着风的足迹在校园里飞舞。在空中随意一抓,慢慢摊开手心,便会看到一团软软的白色物体,里面包裹着一颗颗小小的籽,这就是——柳树的种子。
走在这条熟悉的小道上,回忆被一点点勾起,那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贴我吧,快贴我!贴我!贴我!”这是我们在玩“贴膏药”的游戏,我们每一个站着的人都希望被贴到。
“我贴!”当我站在了杜逸琪前面,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后面的姚舒畅便大叫起来:“你干嘛贴我呀!”边叫边飞快地向下一个目的地奔跑,跑着跑着,突然,“嘭”的一声,姚舒畅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我们急忙扶她起来,争着看她有没有事。只见她那两只胖乎乎的小白手变成灰色了,脸颊也被擦伤,大大的眼眶里豆粒大小的泪珠在打转。我们赶紧送她去了医务室,上了一点药,终于没事了,我们也放心了。
这条小道,有我美好的回忆,在这里,留下了我们的笑声,我们的身影。说不定,明天便会有更多好玩的事情在这条小道上继续上演……
【扩展阅读:写作指导,中学生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很多同学怕写作文,常常为此苦恼。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有的苦于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
我认为,中学生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必须从积累材料和训练表达这两方面入手。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同学们积累材料,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阅读与摘记
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还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课本为了要供同学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本语文书,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有阅读的条件,同学们可在图书室借书,也可以自己订课外书,或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对于一本好书,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其他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把它们记下。读完全书以后,回顾全文内容,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而我校的读书笔记,这个时候是最能派上用场的了。
二、观察与思考
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同学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