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农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首尾相连的青山,它们犹如一位位好朋友,谈天说地,一点也不寂寞。青山上是一株株大树和一朵朵美丽的野花,红的、白的、紫的、黄的……纯洁,可爱,仿佛一个个灿烂的笑脸。
青山下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河水碧绿碧绿的,清澈见底,犹如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映出蓝天,映出白云,映出青山……河面上不时有鸭子游戏水中,它们有时把头扎入水中觅食;有时还会发出"嘎嘎"的声音,仿佛在唱歌。
河对岸是那一座座古老的平房。它们虽然没有城里的高楼大厦那样高,但它白墙灰瓦,显得朴素,典雅,给人一种无比亲切的感觉。
房屋后面是一株株挺拔的竹子,绿绿的叶,青色的竿。太阳透过茂密的竹叶,投下了一片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乡下的小朋友们在哪儿捉迷藏,荡秋千……好不惬意啊﹗
每逢春天,几场春雨过后,春笋便不停地往外长,你追我赶,欢快地欣赏着美丽的世界。你如果到那里走走,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会看到几株鲜嫩的笋。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乡下人家的门口走过决对会看到一只耸着尾巴的公鸡在场地上迈着方步巡逻,犹如一个武士正在保护着母鸡和小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美丽、和谐的田园风景。
【扩展阅读:写作指导,描写景物的“五个结合”】
一、“定”要与“移”结合
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在面前。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
如何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呢?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
其次在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
如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观察点,描写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写城内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这样济南美景的整体感就凸现出来了,这就生动形象地再现出冬天济南“温晴”的特点。
二、“虚”要与“实”结合
“实”景即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指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
因此,在“实写”之时,要适当进行“虚写”。比如:《雨中》一文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