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作文大全 >> 写景作文 >> 正文
描写小溪的作文


  清晨,东方曙光出现。小溪也醒了,眨着水波粼粼的眼睛,像清秀的姑娘亮着嗓子在唱歌。大娘大嫂们挎着篮子,在清澈的水中洗菜洗衣。在霞光的照耀下,映在水中的是一张张粉红的,欢快的笑脸。
  太阳升高了,小溪清澈见底,绿得像一块翡翠。小鱼儿在水草丛中游动,时隐时现,如诗如画。一条小鲤鱼跳出水面的一刹那,溅起了一朵朵美丽,晶莹的水花。
  太阳西沉,像一个喝酒过多的红脸醉汉,坠落在小溪那边的山顶上,把水和天映的一半金黄一半通红。小溪的黄昏是秀美的,恬静的。岸边的小树小草在晚风吹拂下,似乎在开晚间舞会。小鱼儿也回家去了,一定是妈妈呼唤它回家,不让它在外面调皮。而小溪永不停息,轻轻的唱着甜蜜的歌,滋润着家乡的土地,哺育着家乡的亲人。
  “溪水泉源千年流,青春一去不复返。”我独自漫步在小溪的岸边,似乎又悟出了一条人生哲理。
描写小溪的作文300字
  有人喜爱滂湃凶涌的大海;有人喜爱奔流不息的长江;有人喜欢楚楚动人的新安江,而我却喜爱那永不自满、追求上进的小溪流。 =
  瞧,在一个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的幽谷里,一条清澈明亮的小溪流在奋勇前进,沿着曲折的悬崖、潺潺地流下来。水花撞击在石头上,发出银铃般悦耳的歌声,“丁丁,冬冬,”好像在演奏一曲交响曲。对了!小溪流不但美丽,而且永不自满,追求上进。如果遇上了大石头,小溪流就会使尽全身力气,日积月累穿过大石头,毫不退缩地向东流去,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有许多像小溪流那样永不自满的人吗?
  比如说我们班的俞自强,他的左脑瘫痪了,可是他正是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和奋发上进的决心写出了一个个整齐漂亮的字。就是这样一个生活不能自理、在家自学的居然在二年级上学期语文考试中得了97。5分。我们班的许多同学都不如他。你们说,不溪流的精社可贵吗?让我们大家都来学习小溪流永往直前的奋斗进取精神吧。
  可爱的小溪流,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描写小溪的作文400字
  家乡有一条小溪,很清,里面有一些鹅卵石,摸起来,似乎是抓到了一条条光溜溜的小泥鳅。
  春天,小西里面有许多可爱的小鱼儿。住在村里的人们不用去遥远的市场,直接在小溪里抓几条鱼炒菜,便是顿美味佳肴了。小溪旁边开满了桃花,风一吹,桃花的花瓣经不起微风,被吹散到小溪里,狡猾的鱼儿总爱躲到花瓣低下,所以每次去抓鱼,总会有许多桃花瓣挡住人们抓鱼的视线。有时,你一不小心就会被溪中的螃蟹用大钳子夹住手指,死命不放。
  夏天,两岸的桃花都掉光了,小溪里面的鱼儿没有遮掩,只能眼睁睁地被人们抓住。这个季节里,村里的人们就有口福了。有些人不喜欢吃鱼儿,他可以选择一种小石蟹。据说,吃了这种石蟹,老人可以变得更健康,男人可以变得更强壮,女性会更加容光焕发,小孩子会快高长大。
  秋天正是蟹黄时,小溪里的石蟹都藏到石缝里,生怕被人们抓去饱餐一顿。可是它们有一个弱点,就是贪吃鱼儿,因此人们就利用了它的这个弱点。首先在溪里抓足够的小鱼儿,把鱼剖开,用钩钩住尾巴,一切准备就绪,剩下的就是耐心的等石蟹上钩了。贪吃的石蟹们一看到送上门来的礼物便蜂拥而上,怎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聪明的人们凭着耐心和智慧便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了。
  从春天到秋天,小溪里都有许多鱼儿、石蟹,这些可都是凤凰村的贫困人所喜爱的菜肴啊!小溪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zwdq/xiejing/201211/178227.html
  • 上一个作文大全:
  • 下一个作文大全: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林中月夜作文
       寻秋作文
       奇特景观作文300字
       窗外那一抹绿作文
       冬天作文
       关于碧峰峡的作文
       这里真美作文600字
       我身边的风景作文
       我心中的风景作文
       描写放烟花的作文
     
     冬日暖阳作文600字
     关于云的作文300字
     下雨了作文600字
     描写春天花朵的作文600字
     大雪的作文200字
     中山公园作文500字
     关于冬去春来的作文400字
     写景的作文100字
     梧桐雨作文600字
     寻找春天作文300字
    描写哭的作文
    描写对话的作文
    描写灯笼的作文
    描写迎春花的作文
    描写水仙花的作文
    描写花的作文
    描写桃花的作文
    描写樱花的作文
    描写梅花的作文
    描写牡丹花的作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