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小刺猬家的苹果丰收了。你瞧,树上的苹果多红哪,一个个苹果像一颗颗红星在阳光下闪烁着,真让人直流口水。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一天,小刺猬拿着袋子高高兴兴地去摘苹果。他把摘下来的苹果一个一个地都放进袋子里。“哇,今年真是大丰收,足足有三大袋苹果呢!”小刺猬边说边把袋子背在背上,哼着歌回家了。走着走着,袋子突然破了,红红的苹果像淘气的娃娃一个个滚在地上。小刺猬傻眼了,连忙看了看袋子,“呀!袋子全破了,怪不得苹果都滚在地上呢。”看着满地的苹果,小刺猬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一只手还不停地搔着后脑勺,不知所措。突然,他灵机一动,哈哈大笑起来:“我怎么把我的绝招都给忘了呢?”他一骨碌往地上一滚,奇迹出现,在地上滚动的苹果都乖乖地来到了他的背上。小刺猬扎着苹果喜出望外地往家跑,他要把路上发生的事告诉妈妈呢!
【写作指导:学生借助题目识别作文题材】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常常看到文章的题目多种多样,有的用“记”,有的用“论”,有的用“赋”,不知你是否仔细想过,这些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记,就是记载、描写的意思。大凡题目上用“记”字的其体裁一般都是记叙文,如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我们常用的文体日记、游记、访问记等也属于这一类。
论,就是阐明事理的意思。大凡题目上用“论”字的大多是议论文,如谢觉哉的《论“同甘共苦”》。也有用“谈”、“说”、“议”、“评”等字来替代“论”字的,如何其芳的《谈修改文章》、吴晗的《说谦虚》、韩愈的《师说》等。报刊上常用的文体社论、评论等也属于这一类。
赋,盛行于汉魏六朝的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如今有的写景叙事的散文也称为“赋”,如杨朔的《茶花赋》、峻青的《秋色赋》。
赞,是我国古代的文体名,一般用于歌颂和赞美。今天有的作家写散文、诗歌,在题目上也会用上一个“赞”字,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樱花赞》。
传,常见的一种是用来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如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一种记述故事的文章也称为“传”,如施耐庵的《水浒传》。
行、歌,都是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名称,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歌”与“行”不同,“歌”是能唱的诗。今天的民歌、儿歌也能随口吟唱。
因此,阅读文章时,我们可借助题目上的这些字,大体上识别这篇文章的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