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平静的湖面泛着一点微波,草丛里隐隐约约地飞着几只萤火虫。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文具王国里的文具居民们有尺子夫人,铅笔先生,橡皮小姐在发生一次惊天动地的争吵,想比个高低论论功劳谁最大。
这场辩论会就此开始了。尺子夫人套着透明的衣裳首先登场了,它傲慢地说着:“论功劳,谁都没有我大呀!要是没有我,小主人在上课,画画时该怎么画直线呢?”铅笔先生穿着黑红相间的西装,戴着一顶深红色的魔术帽出场了。它听了尺子夫人的话,顿时万丈怒火:“哼!要是没有我写字,光是你这把尺子有什么用呢!”橡皮小姐摆了摆粉红色的礼服登场了,它一手插着腰一手指着铅笔先生说:“像你这样在本子上横冲直撞地画,肯定会写错的喽!”铅笔先生反驳道:“你……你这个矮冬瓜!”“矮又怎么了?小主人拿着方便就是本事。”这时老博士钢笔说话了:“好啦,都不要吵了,息怒,息怒,你们各有千秋,少了你们其中一个,小主人都会不高兴的。”大家听了博士的话,都惭愧地笑脸低下了头。
第二天,主人发现文具们都睡着了。哈哈!原来是昨天吵架太累了,都忍不住睡着了。
【扩展阅读:小学生写作指导“点睛”与“添足”】
有这么一个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龙画好了,他故意不给龙点上眼睛,说什么如果我给龙点上了眼睛,龙就会腾云驾雾地飞走的。听到此话的人都以为他在说大话,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此时有人执意要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当张僧繇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那间,电闪雷鸣,两条龙乘云上天,墙上只剩下那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
后人借这个传说来说明文章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二句重要的话,文章的内容则更为生动,表达的意义也更为深刻。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妈妈笑了》的作文。小作者不落俗套,另辟蹊径,记叙了令妈妈高兴的三件事情:
1、我克服了胆怯的缺点,独个儿睡觉,妈妈回来见了,高兴地笑了;
2、我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献给"希望工程",妈妈知道了,满意地笑了;
3、奶奶的腰病犯了,我为奶奶捶背,这情景正好让妈妈撞见了,她情不自禁地笑了。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反映了妈妈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走笔到此,也未尝不可,然而,小作者不满足于此,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又加了下面一段话:"妈妈的三次笑,说明了她为我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妈妈的三次笑,表达了她对我深深的爱意;妈妈的三次笑,寄托着她对我殷切的期望。"
显然,这些话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是"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要精练优美,要耐人寻味,要恰到好处。"准确"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点"歪了,会弄巧成拙。不但"龙"飞不起来,还会使这条"龙"更加难看。
说了"点睛",再讲讲"添足"的事儿。
楚国有个人,祭祀后赏给手下的人一大杯酒。大家商量,几个人喝这点酒不够,决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其中一个人画好了,他看到别人还在画,就一面拿酒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