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妈妈不在家,我在家里看电视,我发现家里的地板非常脏。我想:每次妈妈拖地都拖得满头大汗,我现在何不来帮帮她呢?
我先拿来一个盆,里面放点水,拿起拖把往水里一放,再拿起来,拧干。我先拖房间,看见地上有一块非常脏的地方,拿起拖把往那一拖,唉,没干净。我又使劲地拖了拖,一直拖到膀子酸到不行的程度为止,再一看,那块脏了的地板不知什么时候连黑的都没有了。我把房间拖好后,又拖厨房。嘿嘿,厨房真好拖,我三下五除二的把厨房拖好了。拖完厨房我又拖客厅,拖到客厅的一半,我发现有一块地板上面有很多黑点,就使劲地拖,可怎么拖也拖不干净。这时,我想到妈妈教我的妙招,拿干净的布擦,擦了不一会儿那黑点就灰飞烟灭了,接着我又擦别的地方……
等我把家里的地板擦完时,我已经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不过,我看着这发亮的地板,觉得舒服多了,我也体会到了妈妈每次擦地板的辛苦了。
【扩展阅读:写作指导,描写景物的“五个结合”】
一、“定”要与“移”结合
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在面前。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
如何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呢?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
其次在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
如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观察点,描写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写城内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这样济南美景的整体感就凸现出来了,这就生动形象地再现出冬天济南“温晴”的特点。
二、“虚”要与“实”结合
“实”景即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指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
因此,在“实写”之时,要适当进行“虚写”。比如:《雨中》一文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马路”、“车辆”,联想到“绸带”、“小船”,这种虚实相间,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