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了一场大雨后,我在家对面的草地上玩。突然,我看见一只小蜗牛,它在草丛中慢悠悠地向前爬着。我想去观察一下小蜗牛。
我就拿来一个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小蜗牛的头部,发现蜗牛圆圆的头上有两对触角,一对大,一对小。我轻轻地碰了一下,触角迅速地缩了进去。过了一会儿又慢慢地伸了出来。那对大触角在后,小的在前。它的眼睛长在大触角上,圆圆的。如果不认真观察还发现不了呢!
小蜗牛慢慢地爬行,靠的是软软的腹足。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小蜗牛爬过的地方有痕迹,看上去非常像胶水,听老师说,蜗牛腹部有粘液,这就是粘液了。我又把小蜗牛反过来,发现小蜗牛的腹足上有白白的东西,我猜粘液就是从这儿分泌出来的吧!
这小小的蜗牛总是背着一个硬硬的壳。壳上有壳纹。今天,我看见的蜗牛壳纹是向右转的,上次看见的是向左转的。原来,向左转和向右转都有的。我还发现蜗牛壳下有两孔。有一个孔里出来了细细的东西,这是小蜗牛的粪便吧!这个孔也就是排泄孔了。老师说排泄孔下面的那个孔是排泄孔。
小蜗牛真是有趣,它的身体上还有那么多小秘密呀!
【扩展阅读:写作指导,人物心理间接描写“四法”】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划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心理描写除了直接剖析人物的心理,让人物内心独白或产生幻觉外,还可以通过对人物其它方面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即间接心理描写。这种手法用得好,同样能揭示人物内心的奥秘,刻划人物的性格,还可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一般说来,人物心理的间接描写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神态揭示法
“表情神态是显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子”。恰当地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神情,能反映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譬如在《故乡》中鲁迅先生是这样通过对中年闰土的神态描写来揭示其内心世界的: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分别十几年的儿时伙伴相见,理应有说不完的相思之言,道不尽的欢快之情。但是,中年闰土与“我”相见之后,只是脸上“现出欢喜”之情——内心是高兴的,然而随“欢喜”同时现出的还有“凄凉”。这说明经过半个世纪的磨炼,闰土的头脑中烙上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印记——儿时的朋友决不能与今天的“老爷”划等号,于是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闰土乍见儿时伙伴的喜与哀、酸与苦以及精神麻木等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准确的神态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行动反映法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曾经说过:“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可见,具有人物鲜明个性的动作对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往往具有特别传神的效果。譬如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这样通过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来反映其心理的: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