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鲁迅作品中的“伊”,在当时是得体的,如果有同学现在还用“伊”代替“她”,那绝对是不得体。但让古人开口说:“wto”“拜拜”“帅呆了”就是不得体的,而让现在的青少年人嘴里冒出“哇塞”“酷毙了”“美眉”等新潮“另类语言”,我们感觉不是失体。语言要得体,还注意环境色彩。()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其语言和情态都是不同的。比如有个学生写父亲出差,自己与母亲到机场送行:“父亲分别跟母亲和我亲切握手话别。父亲的双眼充满了坚毅的目光,他紧紧地握着母亲的手说:‘我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胜利归来。’”这哪像是亲人话别,倒像宣誓。在主席台上讲话慷慨严肃,非正式场合讲话随便轻松,和人谈判字斟句酌,与亲人在一起温柔调皮,如果我们写作时不考虑这些环境因素,语言就会失体。
三、语言要连贯,求一致性。
文从字顺,表意连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语言能力。“连贯”是指表达的观点、角度、风格一致,读起来自然顺畅。比如,有同学文中写到:“小明抓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这一句从叙述角度讲,叙述对象应是小明,可是“终于把他找到”这又把叙述对象变成妈妈了,因而前后句意就不连贯了。如果把“终于把他找到”改为“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前后人称就一致了。除了要注意叙述角度要一致外,还要注意内容照应的一致、情境的一致、句式的一致和顺序的合理。
四、语言要生动,求形象性。
重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格的运用,常常能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比如,“目送着小明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突然觉得他越来越高大起来。”一句巧用双关,“高大”隐含着形象、品质高大,耐人寻味,增添了文章的美感。有时在文章中适当运用一些口语和俗语,也能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又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看我平时一本正经,闷声不响,其实当没有旁人时,我就‘原形毕露’,玩性大发。”句中妙用俗语“原形毕露”,增强了说服力。有时在文章中适当使用修饰语(即选用拟声词、摹状词、色彩词、数量词、形容词),让画面充满立体感,也可使文章烨然生辉。前苏联作家陀思耶夫曾举过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这个句子显得呆板,不形象,应写成“有个小银元,从桌子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你瞧,改后的句子灵活运用了动词“滚”“跳”、拟声词“丁丁当当”,多么具有动感,使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得到了调动,印象更加深刻了。此外,在文中,如果能灵活运用排比等句式,可使文句如行云流水,文势跌宕起伏。比如,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一学生这样写道:亲情是一封家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亲情是一句问候,&ldquo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yinianji/201311/20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