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暑假,妈妈在石家庄已经出差半年了,我非常想念她,想去看望妈妈,再看看大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可是,爸爸也去出差了,怎么办?我想了想,给妈妈打了个电话,说要去看看她,妈妈竟然答应了。这对我来说,真是一次历练,心里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要见到妈妈了,忐忑的是一个人能不能行。尽管如此,我还是开始着手准备了。
我研究好需要走的路程、汽车车次和出发的时间,从家里的车库里翻出旅行包,装好要带的东西,拿好姥爷给我准备的路费,装好手机,反锁好家里的门,步行去了广平汽车站。
到了车站,我到售票口买好去石家庄的车票,最后买了三点十五要开的车,一看表,天哪,三点了,急忙找到了要乘坐的汽车,总算没误。那一刻,一颗像装了石头的心终于落下了。一会,汽车就开始在颠簸的路上行走了。我看看这,看看那,车里有背书的,玩手机,聊天的……我旁边坐着位老爷爷,他说要看儿子去,还直夸我,小朋友真厉害,这么小,就敢一个人去大城市找妈妈呀。我听了,心里可得意了。
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我终于到了石家庄火车站了,一出站台,妈妈就在那等着,我欢呼的向妈妈跑去。妈妈欣慰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儿子,你长大了!”
这次的经历,我至今记忆犹新,每每想起,都会在心里说:张舜尧,你是最棒的!
【写作指导:细节描写——让人物鲜活的金钥匙】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千人一面,既无个性,又不生动,整篇文章显得干瘪乏味,缺少感染力。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写完整,而忽略了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
文学大师的创作,就非常重视对细节的描绘。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这个行为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
不仅中国作家如此,外国作家亦然。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只这一细枝末节就活画出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正是细节描写,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有了鲜活的人物,整篇文章因之而充满生机,产生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wunianji/201403/206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