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提示语中挖掘话题
有的材料仅仅提供给我们一种表象的东西,就像是举例,而没有揭示出实质性内容,作文的实质往往隐含在提示语中。这时我们就不能只关注材料,更主要的是要关注提示语,并认真分析,明确话题。
例2: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调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等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以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是列举性的,仅仅列出了一些文化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而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如果完全依据材料,话题是很难确定的。因此,我们还需要对提示语作一番审视。认真分析提示语我们可以发现,该提示语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承上列举现象,二是明确写作的方向。因此,提示语的关键信息就包含在“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这一句揭示写作方向的句子中。由此我们不难确立出这样一个话题:“当今的文化生活与我的成长”。这样,写作就有了依据和切入点了。
三、材料和提示两结合产生话题
有时仅根据材料或提示语提炼话题可能比较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比较片面,这时我们不妨将材料和提示语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如:
例3:有一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他有一个习惯,每次打鱼前都要立下一个誓言。有一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价格最高,于是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好好赚它一笔。但他捕到的都是螃蟹,只好空手而归。上岸后他才知道螃蟹比墨鱼价格还高。他后悔不已,发誓以后只捕捞螃蟹。第二次出海,捕到的却全是墨鱼,于是他又空手而归。这次墨鱼比螃蟹价格更高。他很懊悔,发誓今后要把螃蟹和墨鱼都捕回来。第三次出海,他见到的却都是马鲛鱼,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还没等渔夫第四次出海,他已经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我们一直提倡要有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那么目标一旦定下就真的不可以再更改吗?这则寓言故事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呢?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从材料来看,这则寓言故事既可以说明渔夫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是因为他的目标在不断地改变,因为他每一次出海定下的目标都不相同;也可以说明渔夫是在刻板地遵守着既定的目标,不知变通,因为他没有能够根据捕捞的现实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结果一无所获。
但是,在上面题目中,命题者在交待完材料之后说:“我们一直提倡要有坚定不移的目标。那么,目标一旦定下就真的不可以更改吗?这则寓言故事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这则寓言故事可能会引发你很多思考,但并不是每一种思考都对路。在前一句反问句中其实已包含有答案,那也就是命题者要求考生思考的方向:&ldquo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wunianji/201401/204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