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五,我们班在阶梯教室开展了一堂有关《汉字谣》的活动。
何子歆向我们介绍了古老的文字,文佳颖介绍了“字谜大本营”,彭仪帆介绍了“谐音的妙用”,龚云涛介绍了“歇后语”,刘馨和陆靖国介绍了错别字。我和同学们表演了有关汉字谣的竹筒舞。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何子歆讲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以前被古人称作为“龙骨”。何子歆似涓涓流水一般讲得非常流畅,我们仔细地听着。从这次的活动中我看到了甲骨文,了解到了甲骨文。知道甲骨文是那么的整齐,灵动,美妙。我们深深地被这种古老的文字吸引了。
老师还请一些同学上台去介绍一下他们制作的幻灯片,并详细地介绍幻灯片上面的内容。被请到的同学都认认真真的讲着,台下的老师和同学津津有味地听着。
《汉字谣》的活动用了差不多两节课的时间,这次别开生面的活动让我们学到不少有关汉字的知识,既提高了我们认识汉字的水平,又以竹筒舞和谐音小品娱乐了大家,都以快乐、高兴、圆满来结束这次活动。来观看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不住频频点头,赞叹不已。
通过这次的活动,我明白了:我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所以我们要规范汉字的书写,重视汉字的教育,正确使用汉字,杜绝错别字。汉字是整齐有灵动的,特别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凝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我要光扬这种文字,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种文字。
【写作指导:中学生随笔写作方法】
随笔和其他文体有所不同,它没有正襟危坐、一本正经的作文架势,其文思常常如“风吹林响,泉激石鸣”,即兴而生,随意而发,不求自得;其行文如汩汩山泉,顺势而下,意到笔随;其题材可大可小,其篇幅可长可短,完全发乎自然。但随笔看似随意,实则费心,它往往从生活中和书本上随处得题,信手拈来,借题生发。它的视野比较开阔,谈天说地中传达出深刻独到的人生体验,左右逢源中表现出渊博的知识,它的思路不拘泥于一点静止不动,而是如行云流水般通达酣畅。当然,中学生的随笔写作与作家们的随笔创作在深度、广度、厚度上有所不同,但在写作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即随意、自由、小巧、雅致、隽永,贵在写出自己的真情,显出自己的性灵,给读者“一点清凉”、“一点宁静”、“一点感动”、“一点启迪”,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中学生怎样才能写好随笔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敏感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生活的变化,心态的波动,喜怒哀乐,千姿百态。敏感的、善于观察和感悟的学生,会抓住生活中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星冥想、一次奇遇、一次邂逅、一点纠葛、一个插曲、一场梦幻,自然界的一丛草木、一块山石、一朵鲜花、一片雪花、一只飞鸟、一场雨雪、一颗流星,也可以是一个画面、一种意境、一个人物,甚至是偶尔听到的几句对话,以及从生活平面飞跃的一点浮想,都可能心有所动,激发情感,产生思想。所谓“灵犀一动,心有所感”,“乘兴走笔,倚马可待”,说的就是这种情景。细小、片断、零散、平凡的事物,常常容易被学生忽视,偶尔获得的新鲜感受、情思火花又稍纵即逝,学生没有灵敏的感觉,没有沉思的心灵。就可能失之交臂。所以,学生要有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