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件令我高兴的事。当然,这也是全家为我而高兴的事。
要考试了,我紧张极了,生怕自己考不好又让爸爸妈妈失望,又让小伙伴嘲笑,又让妹妹看扁。考试终于结束了。大家赶紧聚在一起讨论考试时的题目。过了几天,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要发试卷了。我的心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试卷发下来后,我立刻从愁眉苦脸变成了眉开眼笑。别人见了都说我的眼睛眯了一条缝,好像是用指甲掐的。我忍俊不禁。高兴的笑了起来。放学后,我昂首挺胸地走回了家,一回家大家就问道:“考了多少分?”我心满意足地回答道:“96。5的数学。”大家喜出望外,“可以啊,没想到你考得那么好。不错!不错!”哥哥一本正经的说。妹妹听了,不高兴的说:“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下次一定考得比你高!”姐姐见了说:“你那是嫉妒,他因所以考得比你高,不单单是靠他的聪明,还靠他的努力和汗水。不付出就没有收获。妹妹,你也要好好努力啊!”妹妹像鸽子似的点了又点头。妈妈说:“你这次考的真不错,不过,不能太骄傲,后面的苦还多着呢!”我听了后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大家相视而笑。这一天真高兴啊!
我顿时间感受到了高兴和喜悦,像久旱的苗突然喝到了水。这种高兴像太阳,照着我们快乐健康的成长。这种高兴像化肥,让我们越长越聪明。这种高兴像雨水,滋润着我们的心房。
这一次我十分开心。因为全家为我而高兴!
【写作指导:写作应要有自己的个性】
某所小学就读四年级的一亲戚的孩子,拿着作文题《平凡的感动》让我指导。我告诉他,生活就是作文,只要把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他认为令人感动又平凡的事写下来,尽管在别人眼里是不起眼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就是好文章了。他问我是否可以以母爱为题材,我欣然赞同。
翌日,孩子忧心地打电话给我,说他的作文没有得“优”,而且要重写。问其原因,他说老师叫他别写“母爱”,要写清洁工,只要写了清洁工基本上就能得“优”。听着他掷地有声的话语,我一时语塞。
纵观当前的作文教学,老师们总喜欢把一些莫名其妙的“写作原则”、条条框框和自以为科学实际上臆想的“训练系列”,以及陈腐而又花哨的“写作技巧”灌输给学生,然后去束缚他们的手脚、嘴巴和大脑,从而使学生的作文失落了个性。于是,学生写的文章千篇一律,他们对本应抒发情感的作文也散失了兴趣。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因此高耗低效。
殊不知,作文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因而,作文教学的第一原则便是:想什么就能说什么,说什么就能写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成年人有生命的感受和视角,孩子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也有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是不同于我们成人的体验,那是孩子的生活,孩子的理解和感受,他们有权力表达。如果我们不允许学生以自我表达的方式,而要求他们去写一些人云亦云,按照老师的喜好和要求说话,久而久之,他们便丢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