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真好吃!”同学们,你知道我在吃什么东西吗?小笼包?不对。糖葫芦?不对。让我告诉你吧,是大闸蟹。
吃大闸蟹要先剥开蟹壳,这时你会看到母蟹那肥美的黄,或是公蟹那诱人的膏。在公蟹与母蟹中,我更喜欢吃母蟹,因为母蟹里的黄总是让我无法抗拒,看见就想吃,管它生的熟的。成了一个特别的“控”。别人都是什么“游戏控”啊,“电脑控”的,而我归属“美食派”的“蟹黄控”。吃完蟹黄之后,费了好大的力气,弄得我满脸通红时才把蟹给掰开来,里面的肉就更加多了!把它一分为二,左手一半,右手一半,一会儿蘸醋,一会儿蘸酱油,忙得我不亦乐乎。“啧啧啧,真是美味啊!”我不禁称赞起来。吃完蟹肉之后,我再用筷子把蟹腿的肉像擀面条一样,把肉给挤出来,这样,就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啦!
说到蟹,我还跟他有几段感情故事。记得我六岁上大班的时候,我跟妈妈去参加别人的婚宴。那次,上的第一个我最喜欢的冷菜就是大闸蟹,我看见了,一下子食欲大开,三下五除二,就把我的“至交”给残忍的“杀害”了。
还有一次,我去参加亲戚的酒宴,几道菜之后,“至交”来向我打招呼了,我也是笑脸相迎。只可惜,那次生病了,不能吃,只好眼睁睁地看它被送进“异乡”,这时,我多想把它抢来,送进肚子做“环球旅行”呀!
还有,我有一个忠告,就是不能吃蟹腮,吃了,你的“美味”可就变成了“隐形杀手”哦,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最后,不能多吃蟹,不然会对身体有损伤哦!
【扩展阅读:小学生写作指导“点睛”与“添足”】
有这么一个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龙画好了,他故意不给龙点上眼睛,说什么如果我给龙点上了眼睛,龙就会腾云驾雾地飞走的。听到此话的人都以为他在说大话,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此时有人执意要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当张僧繇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那间,电闪雷鸣,两条龙乘云上天,墙上只剩下那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
后人借这个传说来说明文章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二句重要的话,文章的内容则更为生动,表达的意义也更为深刻。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妈妈笑了》的作文。小作者不落俗套,另辟蹊径,记叙了令妈妈高兴的三件事情:
1、我克服了胆怯的缺点,独个儿睡觉,妈妈回来见了,高兴地笑了;
2、我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献给"希望工程",妈妈知道了,满意地笑了;
3、奶奶的腰病犯了,我为奶奶捶背,这情景正好让妈妈撞见了,她情不自禁地笑了。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反映了妈妈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走笔到此,也未尝不可,然而,小作者不满足于此,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又加了下面一段话:"妈妈的三次笑,说明了她为我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妈妈的三次笑,表达了她对我深深的爱意;妈妈的三次笑,寄托着她对我殷切的期望。"
显然,这些话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是"点睛&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