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们班在操场上了一节非常欢乐的体育课,一开始我们正在埋头认真写作业,“铃—铃—铃”上课啦!这一节是体育课,结果老师迅速地说:“快点站门口排队,今天我给你们上体育课,快!”
到了大操场之后,老师一声令下,我们女生队和男生队将进行一场“跑步大赛”,看看哪队跑得又直又快,因为我肚子痛,所以跟老师说了以后,坐在冰凉的大理石板凳上“看戏”。结果男生队的赵杨雨森跑了最后一名。
跑完以后,老师双手拿了两个黑铅球笑咪咪地说:“上场比赛,男生不服气,所以我们来场公平竞争。”老师把我也叫过来,让我一起参加。第一轮球先往上传,第二轮往下传,第三轮是一上一下传球,规则都清楚了,女生们有点力不从心,而男生们却在疯狂地咆哮,尤其是邓德麟发出刺耳的尖叫声。第一轮结束之后进行第二轮比赛,这一次我们女生齐心协力地传球,而男生们则大喊大叫,女生们默默无言地传球,之后的一局我们又赢了,男生们于是相互责怪。
伴随着下课铃声,我们回到了教室。我却悟出了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写作指导:细节描写——让人物鲜活的金钥匙】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千人一面,既无个性,又不生动,整篇文章显得干瘪乏味,缺少感染力。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写完整,而忽略了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
文学大师的创作,就非常重视对细节的描绘。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这个行为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
不仅中国作家如此,外国作家亦然。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只这一细枝末节就活画出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正是细节描写,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有了鲜活的人物,整篇文章因之而充满生机,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生活上的细节都具有价值,也不是只要写得“细&rdqu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sannianji/201403/206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