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很宽容的妈妈。无论我做错了什么事,她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批评我、责骂我。
我还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校本课是在益田假日广场滑冰。每次上完滑冰课,妈妈都会带我去旁边的面包新语商店买一杯玉米汁。有一次,妈妈又给我买了一杯玉米汁,可是,我喝了一口就全洒了,我真是一个马大哈。我害羞地对妈妈说:“对不起,妈妈,我把玉米汁全洒了。”妈妈一边帮我收拾,一边说:“没关系。”
过了一会儿,妈妈微笑着对我说:“你还要不要玉米汁?”我说:“不需要了,我要吸取教训。”妈妈又说:“我没给你带吃的,你会饿肚子的。”说完,妈妈就去给我买了一杯新的玉米汁。妈妈买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次一定不能洒了,否则就真的不好意思了,而且我妈妈对我真的很宽容!
很快,妈妈就把玉米汁端来了。她说:“快喝吧。”我小心翼翼地紧握杯子,生怕又洒了。我喝的时候,还不时地给妈妈分享。我知道妈妈也很喜欢玉米汁,她只是让给我喝。
我决心以后要给妈妈买几千万元一套的别墅,为了表示歉意。我以后也不要这么马大哈了!
【写作指导:细节描写——让人物鲜活的金钥匙】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千人一面,既无个性,又不生动,整篇文章显得干瘪乏味,缺少感染力。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写完整,而忽略了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
文学大师的创作,就非常重视对细节的描绘。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这个行为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
不仅中国作家如此,外国作家亦然。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只这一细枝末节就活画出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正是细节描写,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有了鲜活的人物,整篇文章因之而充满生机,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生活上的细节都具有价值,也不是只要写得&ldq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sannianji/201403/206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