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6月15日,妈妈要去观音庙拜拜,我还在放暑假,于是我要求妈妈带我一起去。
去的路上我发现路边的花真是百花齐放,有红的有黄的真是漂亮极了。去寺庙的路上都有树阴,使这炎炎夏日不再那么热!
快到寺庙的时候我看到一只大公鸡正旁若无人地走来走去,它昂着头好像在说:“瞧,我多漂亮。”我和妈妈来到了寺庙,我看到了观音菩萨正对着我慈祥地对我微笑呢!使我的心情变得无比的舒畅。我还看到了千手观音·还有去西天取经的唐三藏。
我和妈妈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群可爱的鸽子在路边与人们和平共处,妈妈说:“鸽子象征和平,”我说:“我知道。”走着走着我觉得很口渴,我发现路边有直饮水机,我马上跑过去喝几口水,马上就不渴了。我突然感叹厦门真是一座美好的城市,我爱厦门这座美丽的城市。
今天的暑假之游,我收获不少,使我越来越爱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爱我居住的城市!
【扩展阅读:写作指导,描写景物的“五个结合”】
一、“定”要与“移”结合
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在面前。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
如何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呢?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
其次在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
如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观察点,描写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写城内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这样济南美景的整体感就凸现出来了,这就生动形象地再现出冬天济南“温晴”的特点。
二、“虚”要与“实”结合
“实”景即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指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
因此,在“实写”之时,要适当进行“虚写”。比如:《雨中》一文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马路”、“车辆”,联想到“绸带”、“小船”,这种虚实相间,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由实到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