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一年级开始,就已经自己坐公交车回家了。每次都是一样的经历:有打闹声、有男孩子的游戏时发出的声音、女孩子的尖叫声,甚至还有驾驶员叔叔因为车上太吵而怒吼声……但是昨天,我却经历了一次完全不一样的乘车经历。
昨天,我正和几个同学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之前还是很吵的,可后来感觉车上安静多了。突然,后面的几个调皮的男孩子大喊:“呀,校长来啦!校长来啦!”车里虽然像以往一样地拥挤,但是却没有每次的吵杂声了,而且调皮的男孩子们也文静了许多。我一听,慌忙找来找去:“哪里?哪里?”哦,原来在前面!呵,那不是我的数学老师——邓老师么?我立马推了推身旁的同班同学李解:“喂,李解。快看呐!那不是数学老师——邓老师么?”李解也问我:“在哪里?在哪里?”“在前面啊!”我把她向前推了推,她才看见邓老师。于是,她又着急地问我:“邓老师没看见我吧?哎呀,千万别和我一起下车啊!”“想什么呢!肯定不会和你一站下的。但是我么……就难说了啊!”我安慰着李解。突然,我看见,邓老师原来一直看着我呢。我以前的同学竟然在一边“幸灾乐祸”的说:“哈哈,杨冉呀,你好惨哟!”我瞪了他们一眼,并没有说话。
后来,人渐渐的少了,老师竟站我和李解旁边和我们说话了!他温柔地问我们:“你们是每天都回家呢还是周末回一次家呢?”“我们每天都回家的。”我和李解回答老师的问题。“哦,那不是很辛苦么?以后六年级了还要自己跑么……”我们谈了很多话。一开始见到老师很紧张我,不紧张了。
快要到锅贴城了,老师忽然坐我旁边了。这时,赵媛媛跑过来说:“你倒霉了!”老师问我:“她说你倒霉什么啊?老师坐旁边来了是吧?”我点点头,没想到老师竟说:“哎呀,老师坐旁边来了,老虎要吃人喽!”我们哈哈大笑起来,心想:有这么温柔的老虎吗?
其实老师很和蔼可亲的,并不像调皮的孩子心里想的那样坏。
【扩展阅读:写作指导,描写景物的“五个结合”】
一、“定”要与“移”结合
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在面前。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
如何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呢?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
其次在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
如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观察点,描写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写城内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