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层楼几乎都是历史书,此外一些神学、宗教史、哲学书籍等等,单是古希腊哲学家的书就没有边际。更不要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唉,多得让人冒火,让ren da叫。一个人写了历史,还要由别人再写很多遍,又是在试图抵达一个不可能的存在。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可靠的一面之辞,所以我们千万要牢记人性的自私和恶劣,千万不要轻信历史――但要读历史,越多越好。比如世界史就有无数本,此外英国史、法国史、欧洲史、科技史、思想史,各种分类的历史喋喋不休,战乱血痕还有彼时的温柔富贵碎成了学术着作里被引用的琐屑。还有很多人在写历史学家。他们死了以后,算是给历史添砖加瓦,然而只能住嘴让别人去饶舌。
文字书之外的读物有画册,摄影集还有乐谱。一个连宫廷作曲家萨里埃利的全集都有的地方,当然不可能没有《巴赫全集》、《莫扎特全集》。我想要的曲子和版本、艺术歌曲的歌词、歌剧脚本、音乐家传记、作品分析,应有尽有。有些东西,我借来后可以拥有它到毕业。然而,对于读完或者不常用的书,我总是尽早还掉。屋里的书堆得多了,让我感到压抑,而且对压抑我的书充满歉意,一来二去居然要弄出“执手相看泪眼”的酸想头。尽管如此,我这里还是奇怪地积压了很多读不完也用不着的书,每次想还时突然又要读,只好彼此半推半就地留下来,省得哪天后悔起来又去借,还要重新搜索。好在我无需为此花费,只是跟图书馆里所有的出纳混成熟面孔而已。那样一个个甜甜地微笑着的男孩女孩,每当我的书快过期的时候他们总是主动为我续借――一口气把五十本书都续了。当然我自己续也非常简单,在网页自己的帐户上点个勾就成了。
图书馆出纳台的不远处有张大桌子,上面摆着一些“推荐读物”,内容庞杂,不知道是谁的主意。桌子尽头有块大牌子,“人啊,读书吧!”。读书吧,读书吧。原来大部分人是不读书的。在这里,读书就像步行一样简单和免费,然而就像步行一样不必要,因为人人开车。
所以图书馆里通常没有多少人,很舒服,又暖和又干净,喝水上厕所也方便。可惜过去一直不能吃东西,中午时候我往往懒得下楼找地方吃东西,从图书馆四楼窗户里往外看,看金发黑发的姑娘小伙子去赶校车回家真是爽啊。我就躲在僻静处偷喝可乐,快快地吃面圈,噎得够呛。有时决定出去吃东西,只好背上书包离开图书馆,还得担心自己暂时留下的书被勤快的guǎn lǐ员收掉了。最近图书馆里才开了个小小咖啡屋,让人小吃小喝,不过人还是不能住在里面。有时我在其中晃来晃去,晃出一脑门颓唐的念头,幻想自己在此行走,永不出门。我会在这铜墙铁壁里哭,捶打着一排排坚挺着书脊的骷髅么?然而最后肯定还是软下来。因为骷髅到底让人觉得安全,这个世界的极限已经在这里了――不死的希望在此间终于堆砌出死亡。于是这世界无可畏惧,无可怨尤。
有一阵我在学校里拼命找工作,第一个目标就是图书馆的出纳。然而我会在这里工作吗?一个对图书馆充满迷梦和幻想的人,突然老老实实地给人刷卡,输数据,贴磁条,或者,推着手推车,按书号把书放回书架?其实我很可能干得不错,因为很多书我太熟悉它们的位置,可以给大家画张简明地图,也可以细到巴赫的某号作品在哪个书架哪一列。可惜那时没有空缺,这个安稳舒服的位置谁也不愿轻易放弃。于是我没得到这份工作。也许是天意吧,我不属于图书馆,只能远观,进出,却不能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