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驹与"千柱屋”第一次亲密接触作文
,始建于清嘉庆初年(1798年前后)。屋子的主人斯元儒(1753年-1832年,字翼圣,太学生,议叙登仕郎),是个类似于"太平绅士"的富商,他富甲一方却乐善好施。现在的千柱屋仍多数为斯氏后裔所居住,共70多户,400余人。其中斯姓约有50多户,其余为土改时迁入的外姓。千柱屋正厅门楼的门楣上雕刻着"于斯为盛"4个九叠篆书字,取自孔子的《论语》,意为由此而兴盛。并且巧妙地将自己的姓氏融合进去,寓意深远。千柱屋坐南朝北,正厅照壁上有"百马图"砖雕,骏马坐卧行奔、或扬蹄或嘶鸣、或嬉戏或翻滚,千姿百态,无一雷同,神形逼真,刀功细腻。千柱屋的木雕为典型的徽派作品,遍布于古宅的各处,尤以雀替和冬瓜梁上的雕刻为最,工艺细腻传神,笔法精湛。还有镶嵌于壁上的大型石雕花窗,亦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整个千柱屋被一种精心安排的和睦气氛包围着,使得处于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人们更看重宗族的团结和族人间的友善。 4、尚儒传统源远流长 据斯大爷说,如今住在千柱屋里的多半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虽然经济浪潮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一些东西,但尚儒的传统一直深深扎根在斯宅人的心中。从千柱屋后拾级而上约数百米,有"林泉之胜,甲于一邑"的笔峰书屋,亦为斯元儒所建。作为斯氏后裔的私立学校。虽然面积尚不及千柱屋的十分之一,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书屋,斯宅人"耕读传家"的传统理念才能有了现实的载体,才能使深藏在山坳里的千柱屋走出了一批科学家、企业家。
四、活动后的思考 探访活动结束后,我们乘上校车,千柱屋在我们的视野中渐渐消失了,但这风雨中飘摇了两个多世纪的千柱屋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在回来的路上,我不觉陷入了沉思: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历史,积极挖掘古越的优秀文化遗产,让"耕读之乡"的风气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