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礼仪,各行各业都在开展文明礼仪活动.然而,为什么在不断的倡导学习中,仍然有许多非文明礼仪的行为发生?是我们倡导的力度不够?还是我们的意识有问题呢?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尤其是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更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篇五:明礼知耻,与圣贤对话】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源远流长.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被誉为礼仪之邦.礼,不仅是礼仪,更是道德.明礼知耻,我们需得穿越时空,寻找历史长河中散落的珍珠.
若说,读一本好书,是与作者对话;那么,读千年历史,读一段文明,就是与圣贤对话.
河水清清,绿草茵茵,柳枝摇曳,春光明媚.我站在河岸边.忽听见一老人的声音:“克己复礼为仁.”我望那声音传来的方向,不远.一老人立于河边,一些人围绕他身旁,或站或坐.一个男人站在老人面前.我不由得走近,只听老人继续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男人说:“请问其目.”老人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男人似了悟似迷茫:“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我一愣,这不是《论语》中孔子与颜回的一段对话么?“克己复礼为仁”是一千古名句,意思是“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克己”就是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可以说是“战胜自我”;而“复礼”的“礼”,宋代朱熹认为,这不仅是礼节,还泛指天理.
莫非这是孔子?我不禁走上前问:“何谓仁?”孔子温和地说:“爱人.”爱人,仁爱,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孔子把“仁”看得极广,看作是最高道德原则、标准和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包括孝、悌、忠、恕、礼等.我又问:“如何仁?”孔子又曰:“为人由己,而由乎人哉?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倘若要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那取决于自身的道德修养.且,仁并不遥远.我陷入沉思.
恍惚间,眼前景象变幻.我一抬头,一位面色庄严的老人立于前,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这是孟子?我喃喃问:“义?”孟子又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里的义,指原则,变通的底线.义者,道义、正义.处世待人接物,心存正义,才能推动正气压倒歪风邪道.
又一恍惚间,场景变化莫测.各种声音充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这人之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只敬则一心便一.”“敬则万理具在.”“大凡学者必先理会‘敬’字,‘敬’是立脚去处.程子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知’,此语最妙”“善事父母曰孝”“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