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高中作文 >> 高二作文 >> 正文
唱响生命之歌作文

ellip;…
  文天祥,或许你会被后人认为是腐朽的民族主义情结;或许,自今晚之后再无你的声迹;但是,你以你的方式对生命做出了选择。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坛上俊洒飘逸的文字洋溢着你的理想,桃花源安居乐业的生活阐述了你的理想,田园间辛勤耕耘的身影验证了你的理想。你自幼饱读诗书,为的是要替百姓做主,而污浊的社会却不容你。为了呵护心灵深处那一块净土,你毅然悬印归田园,迎朝阳,披彩霞,即使穷困潦倒,也未曾出山林。
  陶渊明,清幽宁静的田园生活,磨炼了你的心志,在这块净土上,你视它为生命的唯一,因为它是你少年的抉择,也造就独特的你,独特的生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你少年英才,立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愿;你痛恨战争,发出“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呼声;你悲叹腐败,悲下“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的哀叹。你仕途坎坷,却不为所动,只是用诗句寄托心中愁绪,你用你的一生呵护天下寒士,因而得到无数人的敬仰
  苍茫天地间,你长发飘散,却纵声放歌。你目睹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悲哀历程,而你不弃生命,用文字做出了选择,做出了你一生的选择!
  生命何也?歌亦何也?它不一定从头谱到终,它不一定辉煌惊艳,它平凡,它普通,它是热血人生的一个诠释。用心去选择,用心去面对,用心去谱就生命之歌!
唱响生命之歌作文600字
  在非洲的野性大地上,一个个动物们以自己的能力生存着,没了能力,他们就不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静谧的山谷里,一条条飞流的瀑布逆着风向大峡谷的最低处奔去,没了能力,他们又怎能冲破岩石,不畏艰险的从万米高空飞流而下?也就不会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千古名诗的。然而这峡谷的恢弘又会体现在哪里呢?
  在这个危险的世界上,只有竞争的能力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没了能力,即使是站也站不稳,一不小心就会陷入险境,就像在非洲的动物世界里,如果那些动物们没了捕猎的技能的话,没了逃生的技能的话,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他们的身影。在他们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处在最危险的时刻,如果不是能力促使他们能够逃离危险的话,或许换来的就是对世界的悲叹。
  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一种求生和竞争的技能,没了能力的话,这个世界上久不会有我们的立足之地,就会被人的挤了下去;没了能力,就没有让所有动物都胆战心惊的万物之雄狮子。
  然而,具备能力就需要毅力,需要毅力,没有一次次的捕猎,没有一次次的受打击,又怎么会有经验?没有经验又怎能从中吸取教训并从经验中截取仅有的一点点能力,这样累积起来,就会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所有的的困难并解决这些突如其来或意料之中的困难呢?
  没了用眼看的能力,你能,你会看见那每天凌晨最美的日出吗?你还不是只能感到太阳的热吗?
  没了用脚走的能力,你能,你会和别人在同一起点和终点吗?你还不是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没了用嘴说的能力,你能,你会诉说心中的痛苦与欢乐吗?你还不是只能自己包揽这痛苦和快乐吗?
  没了能力,你就是连对世界悲叹的资格都没有,你就是连生存的资格都没有!
  你还能做什么啊!或许你能吃饭,但你吃不饱;或许你能睡觉,但你睡不好。
  你可以笑,但你笑的时候,嘴巴是向下弯的;最可悲的是,你哭的时候,连掉眼泪的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gaozhong/gaoer/201211/177418.html
  • 上一个高中作文:
  • 下一个高中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陪伴作文600字
       我的偶像作文600字
       文学的诱惑作文600字
       感恩的心作文6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有关幸福的作文600字
       感恩老师作文600字
       以责任为话题的作文
       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
       美丽的牡丹花作文
     
     如何解决你的高考“心病”?
     高考作文常见结构例析
     关于老师的作文
     书情作文
     成长的足迹作文
     掌声响起来高中作文
     我沉醉于作文
     关于信仰的作文
     关于自主学习的作文
     关于知音的作文
    生命的颜色作文
    关于呵护生命的作文
    生命赞歌作文
    奏响生命的乐章作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作文
    感悟生命作文800字
    敬畏生命作文800字
    生命并没有结束作文
    生命中的痛与歌作文
    关于生命的作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