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浊的世间;他不想世间的污浊将他心中神圣的美好污染;他不想再看到繁华的皇城;他不想……所以他用死来捍卫自己心中的神圣,他要让江水永远洗涤他。他去了,留下了《楚辞》和《离骚》,留下了他不屈的性格,纯白无暇的人格。狱中,一盏小油灯亮着,灯下,一个人拿着笔写着,他是司马迁。皇权是无上的,但他得罪了,他想:死亦何惧!但他没有选择死,却选择了苟且的活,甚至抛弃了尊严。为什么?因为他还有事没有做完。《史记》不可不写,他要写完、写好它。他饭可以不吃,水可以不喝,但书却不能不写。不知多少春秋过去了,《史记》完成了。他终于站了起来。望着天上的明月,笑了。司马迁死时必是含笑而去的,人生最大的乐趣莫不是成就心中所想,他成功了。虽然过程是痛苦的,但也值得为此大笑了。他是伟大的,为了心中的梦,他选择了苟且的活,活得无尊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战胜了命运,战胜了……一位江边老者,一位狱中之囚;一个为了保存心中的神圣,选择了死亡,死得壮烈;一个为了心中所愿,选择了苟且的活,活的坚强;两人是如此的相似,又是如此的不同。他们都胜利了,屈原的死成就了《离骚》,司马迁用活谱写《史记》。[简评]准确理解材料内涵,并且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从记忆库中搜寻出合适的素材来诠释这一内涵,这是考场作文首要且关键的因素。作者从材料出发立即联想到屈原的选择死与司马迁的选择生,毫无斧凿之痕,令人击节赞叹。行文过程中,作者边叙边议,屈原与司马迁交错出现,读者从中读出了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凉中的哲思:生或死的抉择其实都是一种坚持,一种人生价值与信念的坚持,死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魄,生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智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