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这时的居住条件达到了一个高度,农民成了庄园主,拥有房屋和土地。
新中国这个时期的城市居住建设开始规划、设计,逐步使用金属建材,大面积的建设还没有完全铺开,市民住宅建设项目却已经悄然动工。参与当时长沙城市规划建设的刘毕总工程师说:“建国初的30年里,我们城市建设还处于停留阶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城市建设才启动。当时效益好的单位、企业,也只敢推平棚屋区、改造筒子楼,新型建材建设城市小高层还很少见。到80年代中期,城市居住建筑的设计注重使用功能和配套设施,把厨房、厕所、客厅、卧室、阳台整套配齐,并逐渐从两居室向三居室迈进。”
这次居住改革,在新中国城市建筑上是一大进步,是我国居住史和生活史的一大飞跃,为我国正式走向城市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分配房成为20世纪80—90年代初的热点问题,波及到全国各地,也波及到各个企事业单位,很多人就因此受益,成为固定的城市人。
这次房屋改革的倡导者是领导阶层,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虽然他们自己得到了一定得利益,但是这次建设运动的兴起为我们的城市向现代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也兼顾了所有职工的利益和福利,把分房普及化、平民化。这些房屋以分配的形式交给职工使用,按职务、工龄、工种等形式安排住户,大房、好房为劳动模范优先考虑,其他房屋按等级分配,是当时经济条件下一大最实惠的政策。
人人买房
20世纪90年代,城市居住面积不断扩大,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普通小高层已经不能满足人民需要,新型住宅小区拔地而起,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批又一批的居民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居住。
某房产局的李女士说:“随着城市居住条件的优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城市居住房屋开始走向商品化,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方副局长说:“商品房的出现,原有单位建房分配不再时髦、逐步萎缩,集资建房和住房公积金慢慢形成,形成全社会都要买房的趋势。房屋商品化供求,消除人们在职务上的差别,购买不再以身份来衡量房产大小,只要有钱想买那套都可以,房屋重新归于私有化、自由化。”
农民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明显的实惠,解决了温饱问题和提高了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也明显有所增加。父母为了让孩子受更好的教育,面临着小孩教育、生活费用的高涨,压力较大,大多选择走上进军城市的道路。我国有9亿多农民,4亿从事农业劳力,2亿多转变为农民工,远离家乡进城务工。农民工进城因为文化素质不高,从事特殊行业和技术兴业的比例较少,60%从事建筑业,为城市建房、筑路,住着刚建好或者即将建好的新房,虽然没有一平方米属于自己,也算享受过新房的滋味,走出以前蔽塞的农村,知道城市的世界非常精彩。
城市居住空间从几十平方米扩大到几百平方米,相对农村的整栋楼房面积虽然要小,却已经足够一个家庭共处。我们无法同时居住很多的地方,城市人开始把心思花在装修上,采用各种各样的装修材料,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琢磨这个家,精工细作,把家庭装修得非常温馨、浪漫。这些时间和金钱,不亚于购买房子的资金;设计和装修的心思,也不少于自己的工作时间,真正的把居住质量搞上去了,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和层次。
城市居住建筑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规律的改变,房地产商在大量开发楼房的同时,也在研究需求者的心思,建设起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楼房,有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小区、别墅等门类。更加推出无数消费概念,打造宜居城市、宜居小区、宜居楼房,寻找生态优美、临江(海)鸟瞰、高度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