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的高度关怀,更温暖了我们的心窝。
经济困难时期,我们播音科包括广州话组、普通话组和地方语言组全体三十几位播音员每周得抽出两个上午开荒种番薯。记得,当年下早班就得肩挑粪水,走过越秀公园,到达609发射台(文革后建成了**电视台和国际大酒店)……
我回忆起那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裤腰带,尽管每天得精心计划好自己的食堂饭菜票,然而就是那样积极乐观地度过每一天。
与 地 方 台 交 流 对 换 不 断 提 高 播 音 水 平
离开了本乡本土,久而久之,听众就觉得我们播音“变调”“变味”了。电台领导就提出跟地方台交换播音员。于是,省台潮客海播音员分别回到汕头台、海南台和梅州台播音,同时安排我们深入生活,到农村“三同”、到工厂劳动。
我自己专门拜访作家、教授,向各界听众征求意见。例如,我和黄明同志有幸到大作家秦牧家里做客,专门去中山大学詹安泰教授家里访谈,向暨南大学等方言新老学究请教。还拜访过广州文化公园主任。每每都受益匪浅。
此外,我们潮州话播音员还利用三年业余时间读完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更好地做好播音工作。
当年,我们潮州话播音员收到不少听众来信,大多要求多播潮州戏曲和潮州音乐或者调整节目播出时间,个别的提出关于正音的意见。这些听众来信不仅来自省内各地,也来自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四川、河南等省区的同乡,还有来自港澳和东南亚的华侨。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充满青春活力、全副身心地投入播音工作。一年365天天天上班,日日如是,年复一年,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光荣而自豪地地战斗在党的广播宣传的第一线上,一直到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天下大乱。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共舞电波,风华正茂……
笑谈播音,挂一漏万。关于方言播音时期的故事请阅读作者出版的日记体长篇纪实《珍藏的青春秘码》一书,也可上网搜索杨文潮电子书《珍藏的青春秘码》(上中下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