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的家当重新置办起来。
靠水而居,这是我们祖先在无法与自然抗争下唯一的选择。在交通闭塞,运输不便的条件下,小河是乡场主要的运输枢纽。不管是远去或是归来的木船,都一样牵动着小城人的心。一船船的山货运走了,一船船百货,煤碳运来了,没有小河,就没有乡场的存在,小河的恩典,小场上的人从心底里铭记着。
尽管是一方集镇,可小场上的人还没有几个是完全地靠经商来维持生计,他们大都有自己的田地,赶集的时候做点小生意,种田才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要知道那时前来赶集的山里人,拮据的手中用于消费的每一分钱,都是要精打细算的。就像那河里,虽常年都有摆渡的木船,但很多人为了节约那几分摆渡钱而宁愿淌水过河,即便是寒冬腊月也不例外。每到赶集日,大批大批的人涉水而来,踩水而去,那些举着东西,驮着小孩,搀着老人,捞衣扎裤,没在齐膝齐腰深的河水中的过河人和那情景,久久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我是乘着竹筏顺着小河离开那个小场的,我爱小河,也恨小河,小河在我的心目中,既心善,又可恶。我真希望有一天,人们能从扬它的善,遏制它的恶。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靠水而居的乡场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我真正领略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昔日的乡场,早已结束了“四方来朝”历史,在离乡场二三里路的地方,新的集镇以它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的眼前,不少迁居新镇的乡场人,如今都成了集镇上最富裕的居民,过上了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生活,人们不再需要靠水而居,不必为小河的发怒而担忧。小河也不再承担运输的使命,木船成了远逝的记忆。随便去一家,水,电,气一应俱全。场镇上各种商品应有尽有,赶场的山里人随着村村通公路的实现,也再用不着翻山越岭,有时间,天天都可以赶场,便卖他们的农产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提出的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和要求,经过电信工作者的努力,大山阻隔的山里人,如今也能随时接触了解世界,同样可以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现代文明之花,已在山区扎根、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