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银行竞聘演讲 >> 正文
银行法律审查岗竞职演讲稿

银行法律审查岗竞职演讲稿
  
  银行法律审查岗竞职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怀着一种不平静的心情,登上了这个非凡的舞台,首先感谢组织和领导给我提供了了一次难得的学习锻炼和参与竞争的机会;同时,也感谢同事们对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我将以良好的心态、热烈的响应上级行机关无部室办公的号召,用积极的态度来参与支行法律审查岗位的竞争,勇于接受组织的挑选。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向支行领导及同志们陈述我的竟聘报告:
  一、工作简历:
  我生于1964年12月,现年42岁,于1982年元月参加农行工作,1986年毕业于××农村金融专业中专班,1993年获助理经济师职称,1996年--2004年曾先后担任××营业所副主任、××营业所主任、支行营业部副经理、支行信贷计划部副经理兼支行法律审查岗、公司业务部副经理,2005年被聘任为支行个人业务部副经理至今。
  二、工作目标:
  假如在这次竟聘中能得到支行党委和领导的信任,得到同志们的拥护,赢得支行法律审查岗位的话,我将在2006年聘任期内岗位工作目标是:依照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认真履行法律审查岗的岗位职责,做好全行信贷业务涉及法律风险的审查,防范和监控全行信贷风险预警,定期写出法律书面分析报告,同时做好lms系统的治理工作,并完成支行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自我优势:
  支行党委、各位同仁,我之所以参与法律审查岗位的竟聘,主要基于一下几点:
  (一)我具备一个银行干部的基本素质和工作经验,爱岗敬业,干啥爱啥,干啥精啥,乐于奉献;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恪尽职守、廉洁勤政,并熟练把握一线金融业务的各项政策法规,具有较高的信贷政策水平和信贷理论水平。
  (二)崇尚现代治理理念,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由于自己已到不惑之年,二十多年的工作和学习,养成了自己勤于思考,热衷实践的良好习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积极开拓而又不失稳妥,积极创新而又不失谨慎。
  (三)具备较强的信贷业务能力和金融法律法规知识。由于自己长期从事信贷业务操作实务,多年的经验教训积累,使自己在业务操作方面轻车熟路,并且熟悉银行治理的各个环节,有幸成为我行信贷业务方面的骨干;加之自己曾担任支行法律审查员两年,曾系统的学习了银行相关法律,有较为丰富的金融法律法规知识,所以,只要竟聘成功,则能把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法律知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省去了重新学习熟悉的过程,可以立即投入工作。
  (四)我注重团队意识,能够团结同志,与人为善;比较理解人,关爱任,包容人;善于协调关系,增强凝聚力。
  四、竟聘态度:
  假如我竟聘如愿,我将不辜负组织、领导和大家对我的信任、期望,以此为新的起点,努力履行和实现任期内工作任务,确保我行各项涉及法律事

务的工作不会存在法律风险,为全行2006年各项经营合规合法,顺利实现跨越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假如我竟聘落选,我也不会灰心和气馁,因为能够勇敢竞争,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自我挑战和磨砺意志的考验,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一次重新熟悉自我和展示自我的体验,我会从中找出不足和差距,今后的进步和提高才能更快,并积极投身到经营岗位去,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让组织和领导信任、让群众满足的优秀员工。
  谢谢大家!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银行营业部内勤主任竞职报告
       银行会计经理应聘演讲
       建设银行分理处主任竞聘演讲稿
       银行支行副行长竞聘演讲稿
       银行电子银行经理竞聘演讲稿
       竞聘银行副行长演说
       竞聘演讲稿银行副行长
       银行国际业务部竞职报告
       银行综合办公室经理竞聘报告
       银行计划财务科竞职报告
     
    新郎婚礼上的讲话
    监察审计部总结
    婚礼父母致词范本
    学校正职中层干部轮岗实施意见
    热电厂升安全旗讲话
    工商局信息公开发展报告
    学习名师的教学成长之路的感想
    基层银行业监管队伍作风建设调查…
    有机蔬菜产业基地建设的情况报告
    征稽所所长廉洁自律自查报告
    进出口银行分行开业讲话
    市领导在邮储银行对接会上的
    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纪实
    法律意见书发行股
    法律意见书2
    什么是法律意见书
    法律意见书3
    银行发展双评教育交流材料
    工商局法律服务交流材料
    电力公司法律化管理交流材料
    银行竞聘演讲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