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和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来,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进行防汛检查,二是开展新型工业化的调研。刚才听了市、县有关情况的汇报。对和的发展,谈几点感受:一是工业来势比较好。工业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有一批大的项目正在逐项落实。如中联重科工业园,将给工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变化。如果今年部分投产明年达产,就能实现产值80亿元,再加上配套企业,估计三年之内实现一百亿产值没有问题。二是经济发展比较快。今年一季度,市、县工业增长速度快,这很不容易。今年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去年,令人鼓舞。三是发展的特色比较明显。城市面貌有很大改变,县城有新的变化。可以说,市的城市管理工作在全省是做得较好的,很有特色。从发展的角度来讲,看了以后很振奋,很欣慰。但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在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中求得新的更大发展。这里,我就和如何进一步加速发展及防汛抗旱工作讲四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高度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锦涛总书记、家宝总理反复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线。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锦涛总书记、家宝总理均就此作了重要讲话,全国“两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始终贯穿了这条主线。为什么?锦涛总书记讲得非常好:“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冲击,本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因为我们过去的发展,很多时候是一味地拼资源、拼消耗,走的是一种外延扩张的路子,而不是内涵增长的路子。从宏观的角度讲,我觉得“转方式、调结构”,第一是城乡统筹的问题。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们的城乡差距是非常大的,中央一号文件也特别指出了这个问题。提出“龙株太一体化”,有新意,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第二是科技创新驱动的问题。过去我们拼资源、拼消耗,现在靠什么?靠科技进步,靠劳动者素质提升,靠管理创新。我们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都要加快转到以科技为核心、坚持自主创新的轨道上来。这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贯穿始终的思路。第三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转变发展方式,联系到工业和农业发展实际,都有具体的内容。比如工业,如何转方式、调结构?就是要推进集约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就是要发展园区,集聚发展就是要抓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工业产品要走高端化、高新化的路子,不能习惯于从事一些粗加工,生产低级产品,甘居产业链的低端,而要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因此,转方式、调结构一定要联系县里的实际,使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式都有大的转变。
二、高度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锦涛总书记、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过,省委学习中心组也进行了专题学习,最近我和肇雄同志又专门主持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和企业家座谈会。为什么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更重要的是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增强发展的长远竞争力,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策导向问题。中央在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省里也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出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7”文件(即1个《决定》、1个《总体规划》和7个专项规划),市、县如果不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就会坐失良机。大家不要以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离自己很遥远,是省里或只有长株潭才能搞的事,事实上它与每个地方的发展都密切相关。比如包括工程机械、汽车、轨道交通在内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业门类,也是我省战略性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