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或气贯长虹,宁死不屈;或历尽艰辛,不辱使命;或直言敢谏,嫉恶如仇;或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或兴利除弊,拯救民生。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生命力和希望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精神支柱和永恒的时代主题。
守法——必备的道德品质。国家法令是每个公民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同学们熟悉的我们宋代的“青天”包拯(包公)曾说:“法令即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意思是,制定好法律条文之后,人们所应该遵守的准则和规范也就随之而明确了,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国家了。这便是所谓的“法行则国治”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其主要标志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种社会秩序是否良好。这也是国家、社会正常运转,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条件。接受法纪教育,增强法纪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大到国家宪法,小到社会公德、学校的各项纪律,只要是正确的,我们都要遵守,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法制的社会、一个安定的社会。
(二)、“明礼诚信”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道德素质。
明礼——做人的起点。
我们常听到一句骂人的话:“王八!”(即乌龟),其实“王八”是通假词,就是“忘八”,“八”即“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重“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明礼”是指待人接物时言谈举止要讲文明礼貌,连人和人之间交往的起码礼貌都没有,绝不能认为他是有道德的。比如满嘴污言秽语,在公众场所乱扔脏物,在公共汽车上不给老人让座,这难道是有道德的吗?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加强自身对“礼”的修养,使自己成为“明礼”的好公民, 明礼为先、为本是做人的重要原则。
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前提。没有信用,交换就无法进行。一个人的身份证丢了,还可以补办;而信用坏了,就寸步难行。诚实守信首先是在经济领域里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但又并不局限在经济领域。在政治领域,政党、政府、官员,要不要取信于民?许下的承诺要不要兑现?在生活领域,朋友之间、情侣之间、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要不要守信用?如果都不要,这世界就充满了谎言、欺骗、背叛、表里不一、两面三刀,那时我们还能相信谁?诚实、诚恳、忠诚;言必信、行必果;忠于信仰、信念,坚持操守,这些品德都是在物欲横流、功利主义盛行的现在最为宝贵的。无论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而言,还是对各种社会交往的规范、对社会风气的净化而言,“诚实守信”都是至关重要的。提倡全社会发扬“诚信”的美德,必将大大提升全民族的道德素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信用的民族。同学们听过《曾参杀猪立信》的故事吗?一一孔子的学生曾参一生清贫,靠写文章为生,他的妻子每天都织布养猪,生活中他一直遵循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的教诲。一天曾参和妻子去赶集,儿子牛牛吵着要去,为了能让他呆在家里,妻子哄骗牛牛,答应回来后杀猪给他吃,牛牛高兴极了。曾参和妻子赶集回来后,牛牛让他们杀猪。可是那时猪是全家的命根子呀!猪长大后就好换成银两、粮食,如果现在把猪杀了损失太大,曾参的妻子当然不答应。曾参却认为人的诚信更重要,于是说服妻子同意把猪杀了。曾参的这种做法就是“守信”的体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做人就应该说到做到。
(三)、“团结友善”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原则。 团结——高尚的道德品格,友善——人际交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