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又要注意防止把腐朽当神奇,把痈疽当宝贝。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
三、艰苦奋斗要走出五个误区:
艰苦奋斗,从物质层面上,要求人们的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与基本国情和生产力相适应。我们反对的是脱离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过高的消费,反对的是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已。从精神层面上讲,要求我们不畏艰险、坚忍不拨的精神状态和励精图志、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讲艰苦奋斗,不是要过苦行僧的生活,好不是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提倡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的精神。艰苦奋斗要走出五个误区:
误区一:艰苦奋斗已经过时。
艰苦奋斗既是一种生活作风,更是一种刻苦钻研、埋头实干的工作作风及迎难而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风貌。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无论是实现社会理想,还是实现个人理想,无论是搞好我们的学习,还是成就我们的事业,无论是在战争的艰苦岁月,还是在和平繁荣的年代,都离不开它。艰苦奋斗永不过时。
误区二:提倡艰苦奋斗与扩大内需的方针是相悖的。
国家为拉动经济增长,确定了扩大内需方针,倡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积极消费。但积极消费并不等于铺张浪费,也不是鼓励人们放弃奋斗。并且,现实的有效需求是建立在预期收入基础上,而提高收入是离不开艰苦奋斗的。提倡艰苦奋斗与扩大内需的方针并不矛盾。
误区三:提倡艰苦奋斗就是要求人们过苦日子。
艰苦奋斗作为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要求人们爱惜物力,不贪图安逸、奢侈腐化,不铺张浪费,并不是要求人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人们有能力消费而一味抑制消费与生产的目的及社会主义本质是相违背的。
误区四:只要艰苦奋斗,理想就会变为现实。
要将理想变为现实,需要艰苦奋斗,但不是只要艰苦奋斗,理想就一定会变为现实。理想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既需要正确的利益立场、健全的素质结构等主观条件,也需要社会实践水平、社会政治环境等客观条件。
误区五:艰苦奋斗只是对党员的要求。
1934年,范文澜同志在北京的一所学院当院长。当时,他还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国民党特务总觉得他“很像共产党员”,就把他逮捕了。有人替他求情说:“范先生一向为人正直,生活艰苦朴素。”特务头子说:“就凭这一点,已经足以说明他是共产党员。”国民党特务因为范文澜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就推断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可见,在反动派的心目中,艰苦朴素也已成为共产党员的显著特征。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地位决定了必须大力加强作风建设,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广大人民就不需要艰苦奋斗,这种精神是理想变为现实的必要条件,任何有识之士都需具备这种优良品质。
四、“三个牢记”,保持艰苦奋斗作风
1、要做到“三个牢记”。一要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党的庄严使命以及自身肩
负的历史重任。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要达到小康水平,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二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