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大体相同的自然段,分行排列成具有意义段性质的排比段。这种修辞手法,可以集中而完整地反映事物,严密而有力地阐明观点,加强语言的旋律感、节奏感,从而气势充沛而流畅地抒发情感。美国著名的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1963年发表在《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在回顾了100年前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后,连用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起头的句子表明“黑人仍无自由可言”;在提出这次黑人运动的目的后,又连用三个“现在是”起头的句子阐明现在是实现“自由和正义”的时刻。在演讲即将结束时,演讲者激情满怀地倾诉道:“我仍然有个梦想”,紧接着连用四个段落,每段都用“我梦想着”起头构成一组排比段,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令人神往,令人感奋。
2.叙述事例后的抒情和议论。国际工人运动的杰出活动家、反法西斯的卓越战士季米特洛夫1933年在莱比锡审讯时的法庭发言,在以大量的事实痛斥检查官和庭长后,面对敌人的非法判决,仍激情昂扬地说道:“伽利略被惩处时,他宣布:‘地球仍然在转动着!’具有与伽利略同样决心的我们共产党人今天宣布:地球仍然转动着——历史的车轮向着共产主义这个不可避免的、不可压倒的最终目标转动着……”把法庭当成战场,将被告转为原告,季氏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用抒情与议论综合的语言塑造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抒情句、议论句组成的段落用在叙事后的好处在于,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由个别性到普遍性的总结,将一件也许是平凡、普通的事件渲染得情意真切,意义深远,使听众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包含的感情,从而激起听众的共鸣。因为作为一次性出现的听觉语言的演讲,若演讲者不对所举事例进行渲染、阐发,听众就不易明白你所举事例的目的、作用及意义。
3.提出问题后的解释和回答。演讲中,为了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常常是演讲者先提出一个问题,停顿数秒钟,让人们有所思索后再作解答。于是这个解答便为设计精彩段落提供了机会。演讲者务必要给听众作出认真的、满意的答案,因为你的解答正是听众翘首期待的。郭沫若《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根据萧红24岁写成轰动文坛的《生死场》、31岁的英年早逝,提出了“年轻精神”的话题,马上又便问道:“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以下依次阐述了它应具有的三个特征:“是真理的追求者”、“是博爱的实践者”、“是勇敢的战士”。1940年5月,英国在德国强大攻势下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邱吉尔受命组织新一届政府,他在发表的首次演讲中说:“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用解答提问构成的精彩段落应做到思路清晰,论证有力,用词精炼,感情充沛,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结构上——最能突出演讲内容的安排
1.开端: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尽管演讲开端的方式种种,但作为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新颖,出奇方能制胜,只有紧紧扣住了听众的心弦,说出他们的心声,才能引起共鸣。一次,李燕杰去首都一家大医院演讲,开端就朗诵了他创作的一首诗:“每当我忆起那病中的时光,/白衣战士就引起我深情的遐想。/他们那人格的诗,心灵的美,/还有那圣洁的光,/给我顽强生活的信心,/增添了我前进的力量!”随着朗诵的进行,看书的人渐次抬起头来,说话的人逐渐安静了,来回走动的人不约而同停了下来,当朗诵完最后一个字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中间:推波助澜,掀起高潮。一次成功的演讲,中间部分一定是曲折起伏,时而低沉,时而高亢。而作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