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新年致辞 >> 正文
信用联社各业务部门新年展望

的台阶。首先,确保小额支付系统顺利上点,进一步拓宽结算渠道。其次,在业务量大的网点推广单机电脑验印系统,逐步开通全社支票通兑业务和分社级结算行功能;推广批量验印系统技术的应用,提高票据入账速度。再次,通过“扩大结算业务培训的覆盖面、制作结算业务宣传册子、设计结算业务量统计分析程序
  ”三大举措,重点加大对结算业务的宣传力度,引导客户正确选择结算业务种类,间接加快结算速度。
  二、加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治理,实行小额账户收费。有效化解小额账户数量多、金额小、占用内存空间大和困绕我社业务正常发展的问题,实现从无偿服务向合理定价的有偿服务转变,有效提高经营效益。
  三、运用科技手段,规范业务治理。广泛推行中心金库治理(或推广部分治理模式),加快账户的查询、解挂、冻结功能改造,并实现假币治理电子化,出纳操作流程化,贴现业务核算程序化。同时,建立一个科学的业务信息反馈机制,促进我社各项会计结算业务的健康发展。
  信贷部
  在去年取得一定成绩,为我社深化改革奠定根基的情况下,2006年,我社信贷工作的重点仍然是把握两大主题:业务发展和信贷治理,在05年基础上,将上述两项工作进一步深入、细化和加强。
  一是加快信贷营销步伐的发展。2006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过两年的调整改革后,在巩固原有大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将视线投向了中小民营企业,我社信贷营销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为此,联社将以丰富信贷业务品种为手段,加快业务的发展。
  1、改革现行的信贷治理模式,建立起信贷人员责、权、利有机结合的体制。
  2、大力拓展票据业务和个人消费贷款市场,使两项业务成为我社利润增长的新亮点。
  3、深入探索市场需求,加强信贷产品的开发,丰富我社业务品种。
  4、积极加强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商会和行业协会的沟通,把握××以及大佛山市场的拓展机会。
  二、继续深化信贷治理,建立起科学发展和风险控制并重的信贷治理体系。
  1、全面推进贷款五级分类工作,转变经营思想,实现以分析借款人最终还款能力为核心的动态贷款风险分类治理。-,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2、加强贷后治理,将贷款业务操作全过程的检查内容纳入常规检查工作中去,将内部控制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防范信贷风险的产生。
  3、继续进行信贷治理制度建设,建立起涵盖我社信贷业务的制度体系,达到省联社“有业务的地方就必须有制度覆盖”的要求。
  资产保全部
  在新的一年,面对不良贷款压降工作的压力和挑战,资产保全部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围绕一个宗旨,把握两条主线,突出抓好四个重点,推进三个建设。即:围绕优化资产质量、化解资产风险这一宗旨;把握深化改革与促“双降”这两条主线;突出抓好政府“三级”集体企业不良贷款处置、加大以物抵债力度、创新清收方法、强化隐性风险贷款治理四个工作重点;推进内控制度建设、资产队伍建设和信贷治理系统
  建设。2006年资产保全部将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稳步推进政府“三级”集体企业不良

贷款的处置工作。在2005年化解区属集体企业不良贷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今年资产保全部将把处置镇属、村属两级集体企业不良贷款作为工作重点,着重对其进行清收处置,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二、切实加大以物抵债力度,加快抵债资产变现。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清收方法,努力化解不良资产风险。
  1、全面施行债权转让、打包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春节放假发言稿
       客运西站新年三句半
       商场领导新春致辞
       乡迎新春团拜会讲话
       春节联欢会活动筹备
       工商联新春联谊会发言
       春节前领导干部会讲话
       致解放军春节慰问信
       总经理新春致辞
       县财政局长新春致辞
     
    工会经验交流5
    中华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
    信念逐质量青春映党旗
    学校安全讲话词
    禁毒会议讲话
    植树节活动总结
    围绕中心科学构筑开创全旗卫生新…
    市政设施管理方法的通告
    机关作风整顿建设演讲稿
    城管局强化服务教育计划
    信用社三项会议记录
    农村信用社绩效考核交流材料
    信用社清收盘交流材料
    信用社青年文明号建设交流材
    企业信用行为会计学分析报告
    暑期妇联社会实践总结
    区信用联社党委书记典型材料
    农村信用社科学管理考察材料
    信用社合规演讲稿
    信用社合规文化建设
    新年致辞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