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纯收入增速、工业产值过百亿,三个全省第一;地区生产总值95亿元、财政收入9.3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四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二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引进境外资金、进出口总额首次挤进全省前十,将连续四年跻身全省经济十强县。
创争潜力更大。工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三驾马车”强力推动着创争工作。工业生产实现了“五个最”:完成投入最多,达15亿元,相当于05年的3倍;新增增加值总量最大,达15.4亿元,相当于过去8年的总和;新增园区平台最多,一年完成10平方公里,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和;新增规模
企业数最多,达34家,目前全县共有89家,居合肥三县之首;新开工项目最多,达140家,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整合各类涉农资金6600多万元,集中投向“221”工程和六大特色产业,新增苗木花卉1万亩、优质桑园1万亩,家禽出栏6100万只。乡村游和农家乐升温,全年共接待游客85万人次,综合收入3.5亿元。
创争条件更优。全县共拆迁拆违近200万平方米,启动了合派路、翡翠路、蓬莱路等“141”城际干道建设;副中心“园、河、路、桥、村”共完成投资5亿多元,派河综合治理二期、城中村改造卫星安置点b区、人民西路、古埂公园一期等工程相继完工;建成“村村通”330公里,完成了丰乐河护坡、渠道硬化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了55个村规划编制,上派三岗、官亭张祠等“五朵金花”示范村共完成投入4400多万元,个性鲜明、特色彰显,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今后几年,是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要害时期。县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奋力崛起、勇当先锋,实现“两个翻两番、三个大跨越”的奋斗目标,即实现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财政收入翻两番,实现由全省工业大县向全国中部工业强县的跨越,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强县的跨越,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跨越,力争“十一五”末实现生产总值260亿元,财政收入24亿元,完成三分之一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超6000元,农村城镇化水平达40%以上。努力把建成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副中心、全国汽车制造及零部件加工业重要基地、全省和长三角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基地、华东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后花园。跻身全国百强!
2007年,是我县奋力实现第一个“翻番”的决战年,也是实现第二个“翻番”的启始年。县委十一届三次全委会提出了做到“三个牢牢把握”:牢牢把握中心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合肥市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战略构想;牢牢把握我县创争态势和任务要求。坚持“三个不变”:坚持“工业强县、特色富民”战略不变;坚持“全省创一流、全国争百强”的目标不变;坚持“强工业、调农业、精旅游、扩城市、优环境”的思路不变;突出“三个重点”: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业发展、项目建设工作。
为此,我们将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现代工业引领城镇化、产业化、市场化。围绕做多园区、做大产业、做强龙头、做亮品牌,重点实施“12949”工程,即提升“129”平台,促进桃花工业园二次创业、当好龙头,加快柏堰科技园、经开区合作园和9个乡镇工业聚集区建设;新增40家规模以上企业;突出抓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90个重点项目。紧抓招商引资第一要事。严格奖惩制度,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强化专业小分队和驻点招商工作。办好北京、__、广州等五家办事处,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珠三角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抢占招商制高点。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再掀效能革命,大力开展项目落地年、推进年、见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