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现场采访之四: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1)。
段友工:我不可能是也不必要是台湾的诗评家。之所以把赵俊鹏先生的作品介绍到台湾,是当时觉得俊鹏先生的诗,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艺术的本体即意象。同时接到台湾闻名诗人洛夫的信件,他希望我介绍一下中国的“通幽诗”。
主持人请段友工先生介绍“通幽诗”。
(19)
[现场采访之五: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2)。
[洛夫肖像。
[洛夫诗集。
段友工谈洛夫诗的“通幽”和“意象”。
[插画:台湾闻名作家洛夫、辛鬰等人的信件。
(20)
[现场采访之六: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3)。
[赵俊鹏诗集《心雨》。
[翻动着的书页。
段友工谈赵俊鹏诗的“通幽”和“意象”。
(21)
[现场采访之七:段友工先生谈中西文化。
主持人请段友工先生介绍“通幽诗”与中西文化的关系。
[图片资料:古希腊雕塑。
[图片资料:米开朗琪罗。
段友工:西方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他们搞人体雕塑,他们要把一个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所以他们要研究人体解剖。一直到文艺复兴都是如此,米开朗琪罗晚上就偷偷去医院解剖尸体。所以古希腊哲学家非凡重视“具象”这个概念。
[图片资料:释迦牟尼佛。
[图片资料:慧能大师。
[图片资料:《六祖坛经》。
段友工:从中国来说,佛教传入中国,把“心”所游履攀缘者称为“境”。“境”有五种,即色、声、臭、味、触五境,佛教认为五境都是虚幻的。但六祖慧能改变了从印度传来的这种思想,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担水,砍柴,通过刹那间的内心觉悟,都可以体验到那宇宙本体。所以在禅宗那里,“境”这个概念意味着在普通日常生活和生命现
象中可以直接呈现宇宙本体,形而下的东西可以直接呈现形而上的东西。
(22)
[书桌上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台湾文学杂志《创世纪》。
[大陆权威学术杂志《红楼梦学刊》。
画外音:正是中西方文化的陶冶,使得段友工先生在比较文化的氛围中成就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我们热望观众朋友多读书,读好书,与书籍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