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因"坚强"而麻木我身边有人说,玉树地震的震撼,没有汶川那么强。这可以理解,不同于两年前,我们有强烈的震感,甚至有亲自避难的经历;不同于两年前,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被强悍地冲击;不同于两年前,那种猝然的惊愕;甚至就是地震级别,也不同于两年前……没错,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的内心更强了,但坚强,不能成为一种麻木———尽管有太多不同,同胞们那失去亲人、忍受寒冷与饥饿的苦难却是相同的。!有专家称,此震之后不排除还会有其他余震,仍然不能丧失警惕。这尤其提醒自己,我们的内心不要因为坚强而变得麻木。
5信息公开就是抗灾力。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即被各种信息包围着,但由于权威信息的及时发布、主流媒体的迅速介入,大家很快找到了一个可以安心的寄托。正是各种关于灾区的信息,以"原生态"的方式展现在受众面前,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救灾的点点滴滴,大家不再怀疑和恐慌,大家更加明白抗震前线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汶川地震,让我们每一个人见证了"信息公开"的力量。一方面抚慰了惶恐的人心,让人在战胜灾难时更加从容,同时,对灾难的持续关注,以及由此被激发出来的强大的民间慈善资源,可以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助于携手有序抗灾。曾经的经历让人们对未来有更深切的期待———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它的及时发布,全面展示,本身就是一种"抗灾力"。
6善用民间力量志愿精神,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汶川震后抗灾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民间力量的充分调动。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进入地震地区,自发地进行抗震救灾活动,全社会捐款金额也超过纪录,作为官方救援的补充力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坦率地讲,如果组织与协调不到位,如果得不到政府有效的信息与配合,有时候民间力量会较难发挥出全部的力量。可以想象,玉树地震发生后,各方志愿者,包括企业家、公众人物,尤其是一些长期在玉树当地从事志愿服务的人,都会出钱出力,或者直接奔赴灾区。这种强大的救灾力量和意愿需要被善待、善用,尽力通过有效的信息服务、理智的疏导,用好这些民间之力,充分发挥反应迅速、组织迅速、到位迅速、救援迅速的公民优势。
7捐出你的帐篷来。让我们最揪心的是,灾区的人民吃什么,怎么御寒,怎么休息?天气预报说,当地还非常寒冷。何况还有6-7级的西北风,可以想象得到,晚上一定很冷。在这个时候,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帐篷让受灾群众避寒、休息,有没有足够的被褥御寒,是救灾的一个关键。新闻说民政部调拨了5000顶帐篷,xx省民政厅调拨了5000顶帐篷,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的救援部门必须快些、再快些!这里我就想到了,当初汶川地震的时候,很多家庭都购买了帐篷,这两年,这些帐篷很少有发挥用途的时候,现在,应该号召大家,把这些帐篷都捐出来———我想公众都会有这个心思,重要的是,要有组织来做这件看起来挺复杂的事儿。
8保障通信是关键环节众所周知,在地震灾害面前,无论是救援、联络还是善后,迅速恢复通信畅通,保障救灾人员通信权利是抗震救灾的关键环节。因为通信不畅通,因为话费没有及时充值,可能耽误救援时机,造成灾难性后果。保持通信畅通,不仅是救援的需要,也是给受困者带来希望和勇气的生命互动。汶川地震中,互联网在信息畅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电话不通的情况下,阿坝州就凭一条互联网线路与外界保持联系,及时更新灾情信息。说明互联网正在成为继电话以后,又一条生命通道。除了尽力恢复通信、采取一些"欠费不停机"之类政策外,整个通信行业还应当负起更多的责任。因为,即便在抗震救灾告一段落以后,通信联络、寻找亲人、灾后恢复生产经营、重建家园,通信需求仍然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