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万方的配气站。三是区城功能逐渐配套。城区闭路电视及电话普及率达100%,开通了3路、4路、16路、17路和14路公共汽车,建成医院3个,中小学8所、大型农贸市场2个、房产市场3处。四是区城形象逐渐提升。新栽绿化带17公里,面积10万平方米;栽植行道树15000株;建街头绿地2个,面积2000平方米;“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整治,树立了南充“南大门”的美好形象。四是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李渡、安平、大通等14个省、市、区试点小城镇,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吸引大批农民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推动了小城镇的繁荣兴盛。 (四)改革开放成果显著。一是机制、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完成了区内60家国有集体企业实施了破产、转让、拍卖或股份制改造;完善了乡镇建制和区级机关与乡镇行政单位的机构改革;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大病医疗统筹等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清理、整顿、关闭了农村合作基金会,清退了区级机关和乡镇临时人员。二是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坚持借助外力求发展,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思路,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中压倒一切的大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进各种项目350多个,利用外来资金13亿元以上。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投入1亿多元资金,引进了南充高中,在嘉陵建起了新校区,将向阳中学整体搬迁到区城,新建和改建了三所重点小学。南充高中已跻身全国1000所重点中学之列,改变了区城无高中的历史。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深入广泛地开展了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适时开展严打整治,有效地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为嘉陵发展营造出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二、家乡的发展优势日益显现 (一)区位优势明显,是兴商办企的好场所。区城处于南充市西南门户,位于成都——南充——重庆三角经济贸易区接口处,西距成都327公里(成南高速公路通车后只有210公里),南距重庆216公里(南渝高速公路通车后只有140公里),北连南充市中心,滨江大道、桓子河大桥明年建成后与市中心联系将更加紧密。区城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开阔,处于全市饮用水源下游。国道212线、318线在区城交汇;建成的达成铁路、马上开通的成南高速公路和拟建的南渝高速公路、兰渝铁路纵贯嘉陵全境,且有货站和出口。嘉陵江主干道流经全区9个乡镇,达60多公里,水上交通十分便捷。嘉陵区迎接着滚滚人流物流,蕴藏着勃勃商机,实为投资兴商办厂的理想之地。 (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加工业发展前景广阔。全区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2001年粮食总产量达3亿公斤以上。已形成蚕桑、水果、畜禽、蔬菜、水产五大支柱产业,其中水果年产近200万公斤,年出栏生猪66万头、山羊40万只、小家禽743万羽,年产茧300百万公斤,年产鱼100万公斤,有成片蔬菜2万亩,品种达20多个,仅冬菜年产量就达20多万公斤。丰富的粮食、蔬菜、肉类、水果、蚕丝及皮革,为食品、果蔬、服装及工业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三)人文景观众多,旅游业开发潜力巨大。生态旅游景点有太和白鹭、凤垭山农业综合开发区、西河胜景、木老“市外桃园”等:太和白鹭,人鸟相依,一派祥和,世界罕见;猪山森林公园,因势象形,景观独特。人文景观有七宝寺、田坝会馆等:建于明德十年的七宝寺仍保持古建筑风格,规模宏大,寺内茂林修竹,古柏参天,曾是川北地下党活动地之一;清代乾隆时期建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