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父亲的发明。因为我母亲一读书就要出声朗读。也听得父母为此而口角“看就是了,怎么非得出声?”父亲说,“我一出声,就听不见你们吵闹了”母亲说。“那你吵我们怎么办?”父亲又说。“嘿嘿”母亲笑笑。母亲看书不仅要出声,而且还要添加很多的助词叹词之类的。比如“我们是工农子弟兵”这句话,我母亲会读成“我们呐是啊工农子弟兵啊”。我们都笑,母亲也不理会,只管“唱”自己的。
读书,是母亲的一种爱好,是艰苦生活的调节剂,倒不是有什么人生理想。她读得很随意,我们的旧课本、旧杂志、台历等等都是母亲的读物。母亲把一年一年的台历都集起来,一尺多高,自己又另造一本——台历的精选集。母亲就是这样,做什么事都很细致、很专心。近几年母亲年龄大了,夜里睡不好,就起来做这些事情,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字串6
还有一阵子,整天看地球仪。不知是谁遗弃的一个旧地球仪,底座都掉了,只剩下一个圆球,在炕上滚来滚去,母亲如获至宝,成天带上花镜,拿着看,在那上面发现好多新大陆呢,知道了哪个国家和哪个国家是邻居。我小侄子在新加坡读书,母亲找到新加坡后,就用夸镜仔细看,我的母亲就是这样的认真,有兴致,虽然足不出户,而内心四通八达。
记得有一次,我回家看母亲。母亲兴致勃勃地拿出一本《山海经》给我看,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觉得没有什么好看的。母亲就翻到那一页,上面写着“牡丹旁侧一支梅,富贵寒酸于一堆,莫道牡丹天国色,须知梅花独占魁”。原来是这样的,母亲十几年前买了一个台布,上面的图案是牡丹和梅花。母亲对此大惑不解:牡丹是春花,而梅花是冬花,它们怎么能混在一起呢?为这费了母亲十几年的心思,今天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我真佩服母亲,从那么艰苦而又琐碎的生活里走过来,还能保持着这份闲情逸致。(4)
我感觉,母亲总是以坚定的信念理解着生活的根本,又以轻松的心情
应付着生活的琐碎。
几十年的沧桑岁月,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我的母亲总是悠然自得、处变不惊、心平气和的走着、过着,到现在依然有着一颗乐观开放的童心。近几年,每当我们有时间,就带母亲一起去郊游,爬山野餐也带上母亲,很让母亲开了眼界。母亲说“以往在电视上看到外国人,把饭拿到外面去吃,觉得很别扭,原来是这样的好啊”。呵呵,我们都偷着笑。
野餐的时候,母亲竟会拿出她给大家带的坐垫儿、牙签儿、打火机、小刀之类的东西。我们都赞叹,母亲简直有着我们想不到的兴致。
记得那次我去北京办事,我说“妈,我带你去北京吧”?,母亲马上说“我有钱”,又引得我们哈哈大笑。我弟弟说“你看妈妈,怕人家不带她”。那次在北京,我真是感受了母亲的坚韧精神,有时我都觉得走得腰酸腿疼,问母亲“妈,怎么样啊?”,母亲气喘吁吁的,但还是很坚定地说“行”。我知道,母亲总是很珍惜快乐。到了晚上,母亲会坐下来盘算着“嗯,游故宫60元,值;游天坛,40元可不值。”有时领着母亲走着走着,遇上一个景点,我说“妈,进去看看?”,母亲马上会问“要不要另买票?这个时候我又好笑,又很怜惜母亲。艰苦的岁月养成的习惯啊,一切都从俭。
现在我们姊妹都长大了,我时常劝慰母亲,我说“妈,你要知道,你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有钱别舍不得花,生活别太节俭”。母亲说“我现在吃得穿得都有了,花什么钱啊,再就是能跟你们出去旅个游啊,野个餐啊,我就心满足足了”。呵呵,我们都觉得好笑。一个77岁的老太太,竟愿意和孩子们一起爬山,而且在外面就着风吃饭。
母亲总是这样以开放的心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