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经从总体上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既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和社会运行中,呈现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和矛盾。比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牢牢把握新的发展阶段的特征,切实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积极妥善地应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教学提示:此处主要谈我国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列摆本地区或本单位存在的问题,也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一之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不仅立足国内,而且放眼世界,正确借鉴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全面吸收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人类历史上传统的发展观,普遍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自上世纪中叶开始,不少国家开始反思人类的发展历史,越来越熟悉到遵循协调性、综合性、持续性是人类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从1960年美国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问世,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到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逐步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新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以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载入人类文明史册。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包容了近代以来工业化国家的一切优点,非凡是在吸纳了当今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学提示:此处可进一步讲述传统发展观的局限性和危害性,也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二之内容)。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艰辛探索,集中了全党的聪明,并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熟悉的不断深化,标志着我们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到了一个新高度。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熟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又快又好发展的哲学(板书)
科学发展观是什么?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是一般的体现,而是集中的体现。集中到哪里?哲学。因此,科学发展观就是指导发展的哲学,它包含了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途径和要求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把科学发展观赋予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和高度,提升到哲学的境界,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大理论创新,为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解读我国发展现状、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学会用科学发展观熟悉和改造世界,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探讨浸润其间的哲学意蕴,才能充分熟悉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