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地处中心城区,共有14个街道,74个社区,全区面积67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据不完全统计,各种类型“留守学生”300余人。相当部分学生正面临学业偏差、生活缺助、关爱缺少、情感缺失、安全失保等诸多困难,加之留守学生中大多数是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教育,导致部分留守学生在健康安全、品行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生存状况堪忧。近年来,**区团委针对以上情况,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积极创新工作理念,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力度,营造了全社会关注留守学生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领导高度重视,党政主导推动
坚持把加强党政统筹作为关爱工作的出发点。**区委、区政府始终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一项德政民心工作加以推行,将其纳入年初工作任务,纳入工作预算,纳入工作评选,初步形成党政主导推动,部门联动推进,社会广泛关注的工作格局,有效地推进全区此项工作的整体开展。为了全面了解我区“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区教育局组织基层团干部深入学校、社区,对辖区“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供养情况和家庭收入等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类别在社区进行分类存档、分类治理,建立了留守学生专项档案,为开展关爱帮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围绕关爱中心,资源整合推动
坚持把推进力量统筹作为关爱工作的切入点。一是在对上争取上切入。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希望工程爱心格子助学资金”,通过助学金的申报,摸清底数,熟悉家庭,把握现状,有效地调动街道社区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的覆盖面。二是从区域整体上发展。我委通过协调各成员单位于去年启动“春蕾计划”,通过区级媒体大力宣传,广泛发动辖区单位,资助金额达24万元,切实开展奉献爱心活动,帮助我区困难家庭“留守学生”完成学业。三是在区域互动上用功。**、蒲江两地在统筹区域力量、整合区域资源上深化措施。通过打造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开展阳光励志营、欢乐大篷车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青少年手拉手活动,在资源上共享、在信息上共通、在阵地上共用,延伸了教育工作手臂,促进了两地少年儿童同学习共进步。
三、夯实网络基础,社区示范推动
坚持把完善工作网络作为关爱工作的着力点。一是“三级组织”构建网络骨架。我区于2006年成立了“关爱工作团”,由区政法委领导担任团长,公、检、法、司等部门参与配合,并先后在街道、社区相应成立“关爱工作队”和“关爱工作组”,以“三级组织”为网络骨架,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将关爱帮扶任务分解细化,明确责任主体,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社区阵地夯实网络基础。府南街道同德书香社区以市青少年宫、西南财大光华书城为载体,充分整合社区资源,以青少年的爱好爱好为着力点,以组织各类青少年俱乐部为载体,给辖区“留守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和自我治理能力。苏坡培风社区和太升玉沙社区分别以作业吧、志愿者关爱站等形式,把留守学生召集到社区辅导课外学习,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疏导情感。三是各类活动丰富网络内容。蜀风园酒店青年文明号充分发挥青年组织优势,与“留守学生”签定了《“一助一”结对卡》,承诺定期联系,共同呵护“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区青少年宫策划组织的“欢乐大篷车”活动,将科技、艺术、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送到学校和社区;区教育局编印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100招》被四川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作为优秀青少年读物联合推荐给了全省青少年;区关工委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建立的“关爱工作团”,深入街道、社区,配合政法部门,开展对未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