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份政报,设立一个政务公示栏,设置一台电子触摸屏或显示屏。部门和乡镇都做到了“一栏”、“两有”、“三挂”、“四上墙”,即:建立一个规范的政务公开栏,有监督电话、有值班公示台,挂牌办公、挂牌上岗、挂牌收费,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上墙、办事程序和办事条件上墙、办事依据和收费标准上墙、办事时限和办事纪律上墙。村级达到了“六有”标准:有公开栏、有监督意见箱、有公开制度、有监督员、有村民理财小组、有公开档案。目前,全市共建成政府政务大厅8个,部门综合办事大厅50个,开通热线电话57部,建立政务公开网站21个,设置电子触摸屏和显示屏37台,制作政务公开栏3915个,做到了涉及面大、内容固定的事项长期公开,政策性规定和阶段性工作定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
5、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建立政务公开保障机制。为了切实增强政务公开的实效性,防止图形式、走过场,我们加大了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力度。一是建立了政务公开领导责任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各级各部门的行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对本系统、本部门及其下属单位的政务公开负总责,将政务公开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与其他重点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并将其结果作为评价单位或领导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了政务公开预审备案制度。对所有公开的内容进行事前预审,哪些内容需要公开,在什么范围公开等,都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各级各部门普遍建立了政务公开档案,详细记录政务公开情况,做到有据可查。三是建立了政务公开承诺办理制度。实行首问责任制和限期办理制,明确办事时限、办事质量和办事纪律,向群众公开办事程序、决策过程和办事结果,做到有诺必履。四是建立了议事决策制度。在对内公开方面,各单位都成立了“两会一组”,即党员代表议政会、群众代表议政会和民主理财小组,加强对内部事务的民主决策,使政务公开建立在了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五是建立了政务公开监督评议制度。充分发挥组织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全市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人员、新闻记者和社会贤达人士中聘请政务公开监督员9521名,明确其权利和义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评议。同时,我们组成4个检查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先后五次对各县(区)、各部门政务公开情况进行现场督查,发放征求意见表1000多份、问卷调查表500多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