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五是靠机制保障,规范了公开程序。各级各部门在政务公开中建立了“三个一”保障体系,即:一个由行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政务公开领导机构,一个由各方面人士组成的政务公开监督网络,一套包括预审备案、监督评议、质询听证、议事决策、投诉处理、考核奖惩等内容的监督制约制度。在公开程序上,一般先由单位提出公开方案,提交有关会议研究审定,选择适当形式予以公开,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及建议,然后根据群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整改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群众公开。
二、抓好“六个环节”,掌握政务公开的有效方法
我们按照依法公开、真实公正、注重实效、有利监督的原则,突出六个环节,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把政务公开推向深入。
1、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全市上下都把推行政务公开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逐级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并在政府办设立政务公开办公室,做到了资金、人员、场地和设备“四落实”。各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抽组专人,开展日常工作。市上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政务公开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提出了“1234”工作思路,即:提高一个认识,完善工作运行和监督制度两个体系,突出政务大厅和政府网站建设、审批公开和收费公开、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三个重点,采取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规范完善、总结验收四个阶段,明确了政务公开的方法步骤。市政务公开办公室在各县(区)、各单位确定了政务公开联络员,定期督查进展情况,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首先从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抓起,充分发挥舆论先导作用。市、县(区)逐级召开了政务公开动员会,及时在各种新闻媒体开辟政务公开专题栏目,刊登领导讲话、答记者问和知识问答,大力宣传政务公开的目的、意义、重点和要求,坚持把学习教育和宣传发动贯穿于政务公开的全过程。市、县(区)政府都创办了工作简报,及时反映政务公开动态,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目前,各级各部门共编发政务公开简报528期,印发宣传资料37.6万份,编辑广播电视专题节目2456期,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有力地促进了试点工作。
3、明确内容,分类指导,增强政务公开的针对性。我们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工作中容易滋生腐败的关键问题,根据各层面的具体情况,统一了市县(区)政府、部门、乡镇及村级对内、对外公开的重点内容。市、县(区)政府以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干部选拔任用、大额财政资金调度等为重点,公开了10个方面的内容;政府部门以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收费、公共管理事务和政策法规为重点,公开了46个方面、228类、600多项内容;乡镇及其所属的“七站八所”以税费改革、涉农收费、土地管理、扶贫救灾等为重点,公开了13个方面的内容;村级以农村财务、农民负担、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等为重点,公开了10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医院、社区主要公开了收费项目、标准、依据等内容,规范了收费行为。机关单位以干部任用、经费收支、福利待遇、廉洁自律等为重点,加大了对内公开。
4、严格标准,规范形式,完善政务公开的基础设施。我们本着规范、实用、简便、易行的目的,从实际情况出发,狠抓了政务公开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县(区)政府在硬件上都做到了“六个一”,即:建立一个政务大厅,开通一部市、县(区)长热线电话,办好一个政府网站,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