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相继提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政务公开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要求和省上的统一部署,大胆试验,认真总结,逐步深化,不断提高,政务公开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我就**市政务公开工作情况向大会作以汇报。
一、实现“五个突破”,开创政务公开工作的新局面
我市政务公开从抓村务、厂务公开开始,自上而下推动,由点到面实施,经历了由基层到机关,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步探索过程。98年在25个村开展了村务公开试点,99年在16个乡镇进行了政务公开试点,2000年在民政、教育、卫生、电力等12个系统开展了政务公开试点,2002年又在县级政权机关推行了政务公开制度。尤其是今年省上确定我市为政务公开试点市之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大局出发,认真调查研究,积极组织实施,从元月份开始,迅速启动了试点工作。八个多月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政务公开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务公开制度已在市、县、乡、村全面推开。目前,全市7个县(区)、50个市直部门、403个县直部门、130个乡镇、1712个行政村政务公开面均达到100%,学校、医院、企业、社区等公共服务领域公开面达到90%以上,全市政务公开整体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突破:
一是党委领导、政府主抓,健全了工作体制。政务公开是政府本身的一场自我革命,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既是政务公开的对象,又是政务公开的主体。这次试点工作开始后,我们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政务公开必须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由政府抓总,多方配合。按照这一思路,全市上下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牵头主抓、人大监督实施、纪检督促检查、政府办公室加强协调”的组织领导体系,使政务公开由一个部门单抓变成了全社会齐抓,政府由过去的“要我公开”变为“我要公开”,实现了由被动公开向主动公开的转变。
二是全方位推进,扩大了公开范围。这次政务公开我们没有像以往那样,只在局部地方和少数行业推行,而是按照全方位、深层次、多元化的要求,在重点抓好县级以上政权机关政务公开的同时,坚持市、县、乡、村全面推进,将公开的覆盖面纵向延伸到乡镇(包括七站八所)和村级,横向拓展到学校、医院、企业、社区等公共服务领域。个别乡村将政务公开延伸到了村民小组,一些企业将厂务公开延伸到了车间、班组,做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哪里有用权行为,哪里就有政务公开,“阳光行政”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是抓热点难点,不断深化公开内容。随着撤地设市和事权重组的完成,我们将政务公开的内容由一般性规章制度转向以事权、人权、财权为重点。凡是运用行政权力办理与群众相关的各类事项,只要不属于党和国家机密、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不同方式向群众公开,做到了对外公开与对内公开相结合,既方便了群众办事,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的知情权。
四是重载体建设,创新了公开形式。按照简便易行、切实有效的原则,我们探索形成了窗口公开、载体公开、媒体公开、会议公开、信息网络公开、热线电话公开、民主监督公开、信访“绿色通道”公开等8种基本途径,尤其在政务大厅、电子政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促进了政务公开形式的多样化和规范化。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