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市社联)创建于1958年3月。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社联在中共**市委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广泛团结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研究会和广大理论工作者,紧密围绕我国,特别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围绕群众最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不断开拓前进,逐步成为团结全市社会科学界的学者和学会之家
50年来,**市社联经历了筹建成立、恢复发展、繁荣发展和创新发展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市社会科学界的学者专家开始筹建学术组织。1952年12月,中国史学会**分会成立。1956年10月以后,**市教育学会,中国哲学学会**分会,**市语言学会,**市经济学会相继成立。5个学会共有会员300多人。在**市委的关怀下,**市历史、哲学、教育、经济、语言五个学会联合筹建**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并于1958年3月16日成立筹备委员会。3月29日,**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简称**社联)召开成立会,选举产生了由38人组成的**社联第一届委员会,市委文教部部长梁寒冰同志任主任委员。同时,建立了**社联办公室。5月15日,**市市长黄火青为**社联签发了**市人民委员会社会团体登记证。当年11月,**市委批准成立市委社会科学工作小组,并明确该小组即为**社联党组。梁寒冰同志任党组书记,左健同志任党组副书记。**社联的成立,调动了全市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党和政府工作服务。“文革”中,市社联办公室被取消,市社联和各学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市委于1978年12月批准恢复**市社联。1979年2月,市社联办公室恢复工作。6月起,市哲学、经济、历史、教育、语言学会相继恢复活动。9月,**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市社联章程,选举产生了由73人组成的**社联第二届委员会,市委书记刘刚同志任主任委员。为了加强党对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市委于1981年1月确定“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是市级人民团体,应与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等同等待遇,由市委直接领导”。截至1986年10月,**市社联发展成为包括哲学、经济、语言文学、历史学、教育学、法学、社会学等各大学科的145个学会、研究会,组成了一支拥有2万多名在籍会员、300多个团体会员单位的社会科学理论队伍。为了适应学术组织迅速增加、学会活动日趋活跃的形势,1981年4月经**市编委批准,市社联机关由市社联办公室扩展为学会工作部、编辑资料部、普及部、办公室4个职能部门。1984年12月,**市社联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由129人组成的社联第三届委员会,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肖元同志任主席。聘请刘刚同志为名誉主席。
1988年12月,**市社联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会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市长李瑞环,市顾委主任郝田役,市委副书记谭绍文、聂璧初等市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会上,李瑞环同志写了重要批语:“发展社会科学对于搞好改革和建设极为重要,当前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