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经擒获了太史慈,孙策便“亲自出营喝散士卒,自释其缚,将自己锦袍衣之,请入寨中,谓曰‘我知子义真丈夫也。刘繇蠢辈,不能用为大将,以致此败。’慈见策待之甚厚,遂请降”。可见,孙策招揽人才的策略不亚于刘备,而且,孙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确实爱惜人才,并知道用人所长,他临危之即,特地嘱咐其母“…父兄旧人,慎勿轻怠。…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样,因为有着孙策招揽的众多人才,加上孙权的“举贤任能”,东吴后来终于成为鼎立的三国之一。
其实,在《三国演义》的“三国”中,曹操更能体现“求才若渴”、“举贤任能”的特点,也正因为这样,曹操集团中的人才最多,所以,他拥有的地盘最大,而且,他手下的人才大多是因为在其他的“军阀”手下得不到信任,甚至遭到“军阀”本人的嫉妒或者陷害,投奔到曹操手下,或者曹操因为爱才招降了敌人的“人才”。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官渡之战时,曹操对敌人方人才的信任、从善如流。当时,官渡之战在最后的胶着状态,曹操处境危险,这个时候,袁绍的谋士许攸因为涉嫌受贿,袁绍不仅拒绝接受他正确的策略,而且还对他无情打击,这样,逼得许繇走投无路,只有去投靠曹操。《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中,这样形象地描写这件事,“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人,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看,曹操已经是汉朝的丞相了,一听到许攸来投奔自己,就高兴的来不及穿鞋、赤着脚丫子就去迎接许攸,这样,许攸就是不想帮助曹操也不好意思了,最后,就是曹操采纳了许攸的策略,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草,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试想,如果曹操怀疑、拒绝接纳许攸的话,可能战争的结果正相反;再一个事例就是曹操对关羽的欣赏、器重。曹操想把关羽招为己用,就听从张辽的建议,准备用“厚恩”拉拢关羽,于是,用尽各种办法,包括封官赐爵、赏赐金银玉帛、赠送美女、对他“小宴三日、大宴五日”等,最终,虽然因为关羽与刘备的“结义”,曹操招揽关羽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却从中看出,曹操也确实在招揽人才上不遗余力,尤其是对杰出优秀的人物。现在,曹操遗留至今的招揽人才的《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在那个时代破天荒地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具有鲜明地进步意义,另外,在曹操著名的诗歌《短歌行》中,曹操用美好的诗句表达了他为统一大业延揽人才的迫切心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曹操使用各种手段招揽人才,因此人才济济,并因此奠定了他强大的势力,他自己也成为权倾天下的“魏王”。
众所周知,当时与刘备、孙策或者孙权、曹操一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军阀”,包括董卓、袁绍、袁术、陶谦、公孙瓒、刘繇,甚至吕布等,身边不是没有谋士、不是没有武将,但他们最终却不是被刘备、孙策或者孙权、曹操消灭就是被吞并,原因却不外乎他们对自己手下人才不是拒谏饰非,就是不能量才使用,甚至迫害排挤,所以,他们手下的一些人才纷纷跑到刘备、孙策或者孙权、曹操那里去了,并最终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