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竞聘演讲 >> 正文
学院教学领导竞职演讲

一、个人经历:

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于1992年7月毕业于矿务局师范学校。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战斗在教学一线,历任毕业班班主任工作,自年9月,开始担任课改试验班的班主任工作,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勤奋、努力、踏实、奉献精神,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耕耘出一片“乐土”一片“绿洲”同时也收获着成功和喜悦。多次被评为局级“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优秀党员”连续两年被评为原教育集团“明星教师”课改教研先进个人”年参加原教育集团课改论坛获“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多次参加科、局级示范课、研讨课年参加局东风地区数学研讨课获第一名。并参加局明星教师送教到校活动,通过这些锻炼机会我获得了很多的教育教学经验。

每一点滴进步与成绩,与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全体教师的帮助与支持是分不开的各项成绩的取得使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那就是决不辜负可爱的孩子们要尽我一切所能擦亮每一个学生的眼睛,用爱浇灌孩子们心灵,使他健康茁壮的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工作中我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扎扎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学生身上,由于我努力,有8名同学获“宋庆龄基金会征文”一等奖,5名同学获“市级三好学生”班两次获市、局级“优秀中队”本人也荣获“优秀辅导员”光荣称号。

不断进步中积累,不断学习中进步。年我被聘为小教高级,年获得了大专(中文)学历,并先后通过了黑龙江省信息技术等级考核和普通话水平测试。课改教研实践中,不断学习新课改理论知识及课改理念,不断在教学中积累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撰写的论文及经验材料多次获的省级、局级奖励,主动参与了校“五”研究课题《薄弱学校课堂有效教学(数学、语文)策略研究》课题申报工作,总之,经过自己十四年来的教学实践工作,使自己得到很好的锻炼,积累了扎实的教育教学功底和经验。

二、竞聘动机

想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学习型、科研型、专家型的教育工作者,立足于教育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为新课改的有效进行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本人竞聘所具备的条件

1本人有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

2本人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本人具有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4本人能“以德育人。对得起良心”为出发点,与全体教师和睦相处。

四、采取的工作措施

有幸被聘为副主任,如果我能得到上级领导和全体教师的认可。将采取如下的工作措施,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提高,加强学籍管理,控辍保学,搞好校园环境卫生工作,提高校园文化氛围,提
升办学品位。

1积极为领导献计、献策。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做到工作不离位,职权不越位。

2做好教学校长与广大教师的桥梁和纽带。保证教学有序的进行,做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长,服务于教师。

3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习惯的形成。

重点做到:

1认真组织实施“五”课题计划。寓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于常规教学管理中,积极推动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创建出一支研究型的师资队伍。

2深入到课堂、教师、学生中间。诚恳听取教师建议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软件部副级领导竞职演讲
       学院总务科级干部竞聘演讲
       检察系统干部竞聘演讲
       广电系统领导竞聘演讲
       煤矿安检科科级干部竞职演讲
       派出所干部竞职演讲
       统计系统科长竞职演讲
       邮政支行领导竞职演讲
       外科护士部门领导竞职演讲
       学院学习部长竞选演讲
     
    市国土资源部门政务公开报告
    办公室党风廉政建设总结
    县级工商联招商经验材料
    规范村组财务双代管调查报告
    个人打算文稿
    乡村医生第二期培训班讲话
    申报全省高速公路管理杯自查报告
    环保局环境保护措施计划
    优秀团委书记申请报告
    选派到乡镇挂职锻炼干部座谈会讲…
    中学生辅导教学站规划建设意
    师专毕业生教学质量验收工作
    学院实验信息机构工作总结
    实施英语写作多目标层次教学
    经济应用文写作教学大纲4
    经济应用文写作教学大纲3
    经济应用文写作教学大纲2
    经济应用文写作教学大纲
    小学二年级上全册音乐教学设
    职业学院团讯第2期
    竞聘演讲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