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工业化进程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必将涉及到企业治理的变革与改善,而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模式、流程电脑化的过程。
真正意义上的应用软件,至少涉及企业治理的财会、生产、分销、人力资源等功能领域的多个方面,可以说,这些方面是现代企业治理理论中的众多方法所涉及的要点。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治理哲学,无论是治理模式还是业务流程,
都必须实现集成化协同、集约化运营,以及扁平化授权治理。不等同于财务、进销存、人力资源、生产治理等等单一应用的叠加,它必须从系统的底层设计开始就非常强调信息的关联性和复杂性。这种系统的底层设计思想的深度和复杂度,是单类应用间的接口设计所远远无法达到的,必须能够做到“一处变化,处处响应”,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
好的系统包含的要素
首先,它的底层设计是高度集成化的设计,系统各模块间的数据关联和共享非常彻底和灵活;其次,它要采用最先进和稳定的技术,因为应用对系统的运行效率要求很高,但同时必须要非常稳定;再有,就是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得到实际的验证,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行业特色应用,都-要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成功案例;最后,系统的提供者要能够保证它的持续、健康的发展,除了拥有雄厚的实力与经验积累以外,必须有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产品治理体系,使得产品与经营双重成功,客户与自身的利益得到最好的保证。
另外,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适合国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中国企业的治理思想、治理手段和治理人员要能够做到“善变”——长于改变,好的系统会帮助企业做到这一点,这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国情是非凡的,但在非凡的背后,却一定有规律可循。这就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话题:非凡性和规律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非常复杂、难于驾驭的社会实践,而只有充分熟悉到非凡性存在于规律性之中,规律性促进了非凡性的变化,适应非凡环境需要,固化规律性的东西以提高效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选择好的产品,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衡量,去比较,同时还要避免进入另一个误区,就是“追求最好”。
采用信息技术作为治理的工具,是作为一个企业治理者非常重要的一种熟悉,但这种熟悉不能踏入盲目追求技术领先的误区。企业应把“使用”放在首位,而不是过分追求技术上的领先,因此,采用信息化的手段,首先就要熟悉到,要追求“使用最佳”,而不是“技术最佳”。
一家实施了系统的企业,除去其他方面的改善,单单由于通过在系统上固化信誉金制度来治理它的分销商,短短三个月就降低了万元的应收账款。没有惊天动地的创新,只是将制度完善了,并且固化了,保证按章办事,“奇迹”就会出现,而假如一个好的治理思想无法落实到流程上,它将不会有太大价值。
另外,我们还看到很多大型的企业在采用小规模的或者是单一的应用,很多中等规模的企业在采用复杂的大型系统,他们或者功能受限、无法奏效,或者复杂难用,推进受阻。因此,对于正在选型的客户,选择适合自己规模的产品,选择能够迅速投入使用、解决问题并持续发展的产品才是最正确的,正像一句很流行的话所说的:“只买对的,不选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