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会议主持 >> 正文
庆祝抗战胜利59周年朗诵会主持词

面对着周围眼中饱含愤怒的大屠杀的幸存者们,这位德国总理无言以对。于是,他默默地屈身,面色凝重,低垂着头,双膝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这一惊人之举不仅令在场许多人感动落泪,前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非但没有因为下跪而丢丝毫脸面,反而使德国人赢得了世界的谅解和尊重。 

男:这不能不使我们联想起曾经对中国实行种族灭绝、实行大屠杀、实行三光政策的日本侵略者,多少年来对中国人民谢罪了吗?他们参拜靖国神社,敬拜战犯的灵位,公然为侵略战争辩解。面对日本政府对亚洲人民的态度,一位韩国老妇人愤恨地喊道:“50多年前你们污辱了我的身体,今天你们还要污辱我的灵魂吗?”。 

女:历史不容忘却,历史是不允许淡忘的。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的民族;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牢记历史的民族。耶路撒冷的哭墙、波兰大屠杀纪念碑、响彻俄罗斯全境的纪念卫国战争警报,中国“九一八”、“七七”、“九三”抗日纪念日无不在昭示历史。纪念历史是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 

男:近期日本政府审定通过的历史教科书中,将“九一八事变”轻描淡写地涂改为“只不过是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将对中国东北的全面侵略说成是“进入”。黑土地在呜咽,松江水在咆哮,那是一个悲惨的日子。 

(4)朗诵:“九一八”,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朗诵者:湘水渔歌 

歌曲:松花江上 演唱者:军丫 

男:白山黑水血泪染,华北大地烽火燃。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东三省全部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晚11时左右,在北平(现北京)西南卢沟桥一带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的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被中国驻军拒绝,日军随即炮轰宛平城并向卢沟桥 一侧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奋起还击,从此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 

卢沟晓月的沉思 作者:秋酿醇酒 朗诵者:优雅的云 

男: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二战史上三个特大惨案之一。今天我们看到白骨累累的万人坑遗址,看着镌刻着遇难者三十万几个黑色大字的石壁和控诉侵华日军屠城暴行的雕塑,我们的心在震颤,我们的心在流血。 

朗诵:南京大屠杀 朗诵者:梅纤路雪 

女: 翻开世界史,积血最厚的一章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实施了最野蛮、最残暴、最惨绝人寰的大破坏、大屠杀,血证确凿,血泪斑斑。不仅如此。侵华日军细菌部队在中国的华东、华中、华南及内蒙、辽宁、吉林等占领区一次次残杀,一桩桩暴行,制造了令人发指的大惨案。据不完全统计,3000多名中国爱国者、被俘抗联战士、劳工、无辜百姓以及苏联与其他国籍的战俘,惨死于日军七三一部队的细菌战实验中。据不完全统计日军侵华期间丢弃在我国境内的毒气弹为200万发、化学剂约100万颗。仅日本政府1996年5月进行了调查的我国吉林省敦化市一地,估计就有70万发。为此,中国人民现在还在深受其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永远跟党走诗歌朗诵会主持稿
       原创作品朗诵会主持词
       cctv全国首届朗诵大赛主持词
       论坛原创作品朗诵晚会主持词
       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歌手大赛颁奖晚会主持词
       校园歌手赛主持词
       红五月科普·艺术节主持词
       迎接党十六大歌咏文艺晚会主持词
       歌咏颁奖晚会主持词
     
    县体育总结
    十七大心得体会三
    政府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意见
    浅谈如何增强项目党建思想政治活…
    绿色学校创建最新计划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国记者节纪念…
    全乡第二十二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
    中学生寒假安全责任书
    土地流转经营管理会议发言
    睡眠日活动程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90周
    党员志愿者庆祝七一演讲发言
    公司庆祝交流会用户代表讲话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
    学习胡锦涛同志庆祝建党85周
    学习胡锦涛同志庆祝建党85周
    弘扬抗战精神追求统一富强
    居委会庆祝祖国60周年学习心
    作家庆祝新中国60周年优秀心
    学校庆祝党的十六大文艺演出
    会议主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